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
作者: 陈盼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须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育体系,力求让学生具备高超技能、严谨态度、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文章基于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核心要义,探讨工匠精神对高校实践育人的深刻影响,提出专业性实践、就业性实践、创业性实践、文化性实践等路径,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实践育人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对传统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还是对劳动者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手工艺和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推动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在现代化生产中,一个产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多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工匠精神要求劳动者在工作中不仅关注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还要关注团队的整体效益,积极与同事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享共赢的目标。总而言之,工匠精神是一种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精神,要求劳动者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还要有对工作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二、工匠精神对高校实践育人的作用
(一)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新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高校实践育人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匠精神强调“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促使教育目标从单一的知识积累转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项目实践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工匠精神蕴含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规范,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新的道德教育素材。实践教学中的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角色的责任与担当,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素养,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为高校实践育人增添新内容
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对专业技能的极致追求,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应围绕行业需求,设置紧贴生产实际的课程体系,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案例,结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其掌握过硬的本领。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交叉学科竞赛等活动,借助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举办工匠精神主题讲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文化展览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大师的风采,理解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价值,在学生心中种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种子,形成崇尚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风尚。
三、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
(一)专业性实践:培养工匠行为和工匠技能
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匠行为和工匠技能,专业性实践则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首先,高校应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并结合项目化课程、模拟实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机械、电子、建筑等工科专业中,高校可以设置精密加工、电路设计、建筑结构分析等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细节,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其次,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行业前沿技能。同时,企业导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经验分享,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深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和职业教育改革新要求,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实践育人新格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直播电商运营、跨境电子商务、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中,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利用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尤其是在短视频创作与运营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创作短视频来锻炼对细节的关注力,力求创作更为精湛的作品。不仅如此,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与格林贝尔、波司登等企业展开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实践,了解企业运作模式,感受真实的业务环境。在合作项目中,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际运营和创新活动,学以致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技能大赛,如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江苏工匠技能大赛等,师生通过参赛面对实际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技能的卓越。
(二)就业性实践:培育工匠理念和工匠态度
首先,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等活动,高校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鼓励他们树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目标。同时,高校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进校园,分享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标准等信息,帮助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其次,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并组织志愿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奉献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对工作产生敬畏之心和责任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我国“乡村建设高校联盟”首批发起单位之一,其土木工程学院自办学以来始终坚持扎根西部,并结合专业特色,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第一线进行实践育人的创新探索,连续多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开展以脱贫攻坚为导向的专业社会实践服务,逐渐形成了“乡村工匠”实践育人品牌项目。目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乡村建设项目,与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合作开展南水北调沿线移民搬迁村落建筑类技术服务社会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还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还组织学生参与乡村住房安全检测、加固方案设计、古建筑保护等实际工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形成精益求精的态度。通过参与“乡村工匠”实践育人项目,团队多次获评团中央优秀标兵团队、团中央优秀调研报告等荣誉,使参与项目的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为乡村建设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三)创业性实践:培养工匠担当和工匠理想
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高校实践育人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其成为具有工匠担当和工匠理想的青年。高校应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孵化、资金扶持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创业性实践中,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担当精神和工匠理想,通过讲述工匠大师的故事,展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理念。
桂林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探索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并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拓多途径、跨专业、全要素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模式,着力搭建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在此背景下,“力支测试——国内力学测试系统智能化领航者”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团队致力于高端力学测试系统的国产替代,首创了国内自动控制、预警保护和远程监控多模块协同的智能测控系统,实现了试验系统定制化、智能化升级,项目的精确度、加载速度等各项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有效解决了国内设备依赖进口的难题。项目团队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也积极关注社会责任,与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共同推动力学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该项目团队凭借出色的技术创新和创业实践,获得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多项荣誉,技术成果还受到了央视新闻、国务院国资委、CCTV-10科教频道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桂林理工大学借助创业性实践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工匠担当精神和工匠理想,还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创新、如何合作、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为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带来行动启示。
(四)文化性实践:传承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将工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传承工匠精神。
首先,高校可以举办工匠文化节、技能文化周等活动,展示传统手工艺、现代制造业中的精湛技艺和创新成果,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文化的魅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技能文化周活动,邀请东阳木雕大师展示木雕工艺,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木雕从选材到雕刻成型的全过程,理解背后的文化传承。同时,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引入3D打印技术展示,学生可以亲手体验操作,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创新力量,培养他们对新技术的追求。
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工匠文化相关课程、举办工匠文化讲座等形式,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并邀请行业专家、劳模工匠走进校园,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奋斗故事和职业感悟,用真实的案例激励学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会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南京科技馆和一些知名企业的展览馆。在参观南京博物院时,学生通过欣赏古代工艺珍品,感悟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在南京科技馆,学生了解现代科技成果;在企业展览馆,学生学习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制造工艺,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的学习和未来职业规划。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引。高校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实践育人体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既具备精湛技艺又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才。高校应继续深化与产业界的合作,不断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拓宽实践渠道,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实践育人机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为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崔楠,苏文颖.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2]钱晓丹.新时代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
[3]江雪标.以“鲁班文化”为底色的建筑文化融入民办高校建工学院“三全育人”模式实践研究: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鲁班文化节”为例[J].公关世界,2020(24).
[4]袁春潮,赵群.工匠精神视角下高校工会参与工程实践育人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21).
[5]王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匠精神融入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18).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女子职业学院校级课题“‘三种精神’培育视域下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T2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