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华维明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关键能力。群文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它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深入阅读和讨论几篇文章,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因此,探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阅读群文策略是当前教育者热议的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5.008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群文阅读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可能,它可突破单篇阅读的局限,将多篇文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与动力。同时,群文阅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思考。这既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虽然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这种教学思想的出现,既是阅读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一次革新。群文阅读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阐释学的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欣赏者需要通过局部来理解整体,再从整体去理解局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该理论为群文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强调个体理解和整体理解的持续循环和交互作用,不同文本间的内在关联和对比。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完善,它强调基于单元整合,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从教材中某个单元的某一文本出发,再延伸到整个单元以及相关课外阅读材料,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阅读框架。群文阅读既要重视阅读量,又要重视阅读的意义建构与思维发展,可引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集体建构,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随着“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等重要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时代同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体系,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关系
1.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在核心素养框架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既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群文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多文本、多情景下的综合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既能对单个文本的字面意思进行准确理解,又能跨越文本界限,对复杂情境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语法结构,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群文阅读鼓励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策略对信息进行处理,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完整、更系统的语言知识体系,从而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流和表达。
2.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效果
群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除了要了解课文内容外,还应该进行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创造性联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群文阅读往往涉及多篇文章的对比和关联,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多元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不同作家、不同背景的作品时,能接触到多元的视角与思维模式,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培养灵活、开放的思维模式。同时,群文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3.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审美欣赏和创造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群文阅读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可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本,如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这些文本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如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将会逐渐形成对美的感知、欣赏与创造。通过群文阅读,学生一方面能够形成对文本语言艺术的感悟,体会语言的节奏美、意境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时,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尝试将自己的情感与独到的见解用文字表达出来,使自己在审美创作中获得成长。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精选群文材料,强化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群文材料,加强语言建构和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认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多样性和时代特征的文本,这样才能保证群文阅读覆盖范围广、体裁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从而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主题,设计一系列的主题阅读单元,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如在“自然之美”这一主题中,教师可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阅读材料,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大自然。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中对百草园进行了细致描写:“菜畦青青,石井栏平,皂荚树高,桑葚紫;鸣蝉在叶子上鸣叫,肥蜂在菜花上爬来爬去,云雀在草丛里轻快地叫着。”文章既展示了百草园生机勃勃的景象,又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学生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描写自然景物时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感情色彩。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作家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独特性,进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教师也可设计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模仿、改写、扩展等。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让学生模仿鲁迅的描写方法,选择自己熟知的一处景物加以描写,使其语言形象生动,这样,学生既能在模仿中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又能在创新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2.促进深度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分析、批判性提问等方法,促使学生进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程时,教师要精心选择《植树的牧羊人》《阿长与山海经》等与《纪念白求恩》主题相同或相近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主题为无私奉献精神,适合开展对比阅读。教师应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在讲授《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学生可围绕“白求恩精神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白求恩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开展讨论。这样的讨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此外,可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提炼文章大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把文章的主旨、重点信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程时,可以纪念白求恩为主线,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和对后世的启迪等几个方面画出来。在画思维导图时,要不断提炼、归纳文本信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你认为白求恩精神对当代社会有何价值?”“你觉得文章有什么地方值得商榷?”这些问题可促使学生走出文本框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刻反思与评价。通过对《纪念白求恩》这一课的讨论,让学生对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文章的逻辑结构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审美能力,拓宽审美视野
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文赏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如在教学《邓稼先》这一课程时,应明确它是一部饱含深情和敬意的传记,语言朴实而深刻,感情真挚而热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描写邓稼先科研生涯、人格魅力的经典段落,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意境营造进行细致分析。例如,将邓稼先与一般科学家的抉择做比较,凸显出他为国家奉献的无私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对比手法怎样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邓稼先在艰苦环境中的工作态度、科学研究的激情,这些细节不仅刻画出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此外,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评论文章,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既要学会欣赏作品之美,又要学会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与情感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完后写一篇读后感或者文学评论,抒发自己对邓稼先的敬仰之情,体会其深刻的感情。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与评价。这样的创造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在教学《邓稼先》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邓稼先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你觉得邓稼先有什么人格魅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形成多元的审美观念与评价体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的审美经验与情感共鸣,在交流与碰撞中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融入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
在探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中,融入文化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是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传统节日、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层次挖掘,巧妙地与群文阅读相结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靠对课文的深入解读,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如在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虽然它不是直接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可以把它和中华文化中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性格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教师可组织“文化讲堂”,让学生围绕诗歌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可以探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心态,又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精神相对照。教师可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如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等,并将这些故事与学生们分享,使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组织实地考察、虚拟参观等活动,把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如果学校所在地有历史文化遗产,如历史遗迹、博物馆等,教师可安排学生到这些场所参观,让学生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文化要素。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艰辛和荣耀,对诗歌中所蕴含的乐观和顽强精神形成更深的认识。如果不能组织实地考察,也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在课堂上“虚拟游览”,也可达到增强文化体验的目的。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主题班会、文化沙龙,让同学们有机会展示自己,通过演讲、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表达,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国家凝聚力。
综上所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究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既深化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又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飞翔在广阔的文本空间,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可使学生的思维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未来,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应该继续与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言的魅力,使语文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
参考文献:
[1] 马晨雨《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36期。
[2] 刘海燕《群文阅读教学在中学小说教学的应用探究——以鲁迅小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11期。
[3] 李效存《互联网视域下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中国新通信》2023年第22期。
[4] 季如顺《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11期。
[5] 蒋惠琴《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策略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
[6] 付敏《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嘉应文学》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