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上新材

作者: 顾佳贇

深中通道是中国新材料赋能产业发展的缩影,图为2024年7月3日,车辆行驶在深中通道上(毛思倩/摄)

蔚蓝大海间,深中通道如巨龙般蜿蜒。

这一全球首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如何在高盐高湿环境中防腐防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团队研发的二维纳米材料增强高耐久性熔融结合环氧涂层钢筋技术,提供了可供百年使用的综合防护解决方案。

深中通道是中国新材料赋能产业发展的缩影。

当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垄断加剧,壁垒日显。对中国而言,发展新材料不仅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更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

十多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创新成果显著:从碳纤维到高温超导材料,从钙钛矿到电子皮肤,新材料一面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一面助力未来产业走进现实,成为高端制造和新兴产业的“幕后英雄”。

如今,中国不仅构建起了全球门类最全的材料产业体系,更在多个领域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光伏材料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钙钛矿光伏、高温超导材料等领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在量子材料、纳米材料等前沿方向正通过“四链(创新、产业、资金、人才)融合”加速产业转化。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赋能新材料研发。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联合深势科技发起的“大原子模型计划”,为材料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深云智合的DeepChem智能合成平台,将OLED材料研发周期大幅压缩。一个个创新成果的应用,彰显了中国在“AI+材料”创新领域的实力,为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材料创新的“算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回首征程,诸多难题正被一一攻克。从实验室里神秘的量子材料,到特高压电网强大的超导电缆;从3D打印的金属骨骼重塑制造业形态,到AI设计的分子结构重新定义材料边界,一场由新材料驱动的产业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经济社会,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着独特而有力的“中国方案”。

展望未来,产业集群与跨界融合正不断催生经济新生态。多个国家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极核”;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与材料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新型“资源型城市”,让新材料研发成为城市和地方产业升级的“点金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新材料创新已进入“引领型”“闯高端”的全新阶段。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中国因“材”聚势,以“新”赋能,正稳步迈向“材料强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