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融合更多元
作者: 张静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2025年,作为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正创造出更多“低空+”场景,推动各行各业与低空产业融合发展。
安全黑科技
2025年被业内称为低空经济“安全年”。在3月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的中关村常设展上,本刊记者看到不少相关低空“黑科技”在未来产业区域亮相。
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普及发展,无人机“黑飞”、恶意入侵等公共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保障飞行安全,反制防御设备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低空经济展区,理工全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全盛”)BAT-6000型低空无人机防御系统首次亮相中关村论坛年会。
“我们的无人机防御系统能对违规侵入的‘黑飞’无人机进行高精度定位侦测、视频跟踪、智能识别和精准干扰管控。目前已在众多行业和场合应用,如机场、运动会、石油石化、电网等。”理工全盛售前总监张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北京市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在延庆试点成功,带来了高效便捷的外卖服务。空中游览项目的开展让游客从全新视角领略延庆的壮美山河。低空智能化巡检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八达岭长城全天候的巡查。
一个“棒棒糖”形状的设备在展区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这是一台无线电测向侦测器,它通过无线电频率扫描特征识别和解码来发现、侧向、跟踪非法入侵的无人机,支持单机工作和组网工作,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度高。它可以通过宽范围的频率扫描,侦测截获无人机与遥控者之间的遥控、图传等信号,可在夜间、浓雾及恶劣天气下连续工作。
据张铮介绍,理工全盛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防御系统,依靠多站、探测加算法的优势,能够准确定位无人机信息,反制区域1至2公里,探测区约5公里。
“目前低空经济迅猛发展,无人机防御系统也随着行业不断进步,该系统属于低空经济的感知层、防御层范畴,能够为低空管理服务平台提供‘低慢小’无人机相关数据,实现对低空无人机有效侦测、跟踪、定位、识别。同时,通过图像跟踪、定向电磁压制技术,可实现对无人机的可视化判断和对危险目标的定向干扰打击。”张铮说。
在无线电测向侦测器旁边还有一架大型无人直升机。这是中国首个吨级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来自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航装备”)。
长期以来,国外对交叉双旋翼构型无人直升机实施严格的出口限制。清航装备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成功研制了半刚性交叉旋翼系统、高鲁棒性交叉双旋翼空气动力学模型、交叉双旋翼飞行控制系统以及传动系统。团队研发的重型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2吨,有效载荷600公斤,单向航程可达10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为10小时。业内专家表示,这一项目不仅是我国无人直升机技术的重要突破,还填补了国内直升机构型的空白,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具有重要的技术价值和战略意义。
清航装备现场负责人崔佳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与传统构型直升机相比,交叉双旋翼构型无人直升机具备五大显著优势:高载重比、高稳定性、高抗风能力、长悬停时间和优异的高原性能。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的升力和载重能力提升了30%,载荷比接近1:1,是目前所有直升机构型中最高的。其抗风能力提高了1-2级,即使在8-9级阵风条件下也能稳定起降和飞行。此外,该构型能够有效避免“死亡涡环”现象,特别适合在海洋、峡谷、高原等气流复杂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业内人士认为,交叉双旋翼构型无人直升机的成功研制,将有效解决我国在高层灭火、森林灭火、应急搜救、通信与电力巡检、物资投送、风险监测、危化品处置、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海上巡检以及医疗救护等领域缺乏高性能无人直升机装备的难题。
北京特色
3月30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重点领域成果发布与供需对接会——低空技术产业专场”成功举办。
会场上,北京低空元素“拉满”。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汤健表示,我国低空经济在政策精准供给、市场需求释放、技术迭代突破、产业链群集聚的协同驱动下,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区域探索走向全国,正快速崛起,成为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北京拥有科技、人才、政策优势,发展低空经济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低空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2024年9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从持续加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构建监管与运行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打造全国低空飞行应用创新示范等方面,加强政策决策和任务部署,抢抓低空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加快探索低空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北京市低空经济引领示范、辐射、带动能级。
理工全盛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防御系统,依靠多站、探测加算法的优势, 能够准确定位无人机信息,反制区域1至2公里,探测区约5公里。
“我们还积极加强市区协同。2024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延庆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推动将中关村延庆园打造成为北京无人机产业重点承载区,构建、研发、孵化、加速转化服务的全链条产业功能空间。中关村延庆园目前已集聚了航天、时代飞鸿、远度互联、清航装备等一批优质企业。”汤健说。
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低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尤其是延庆区,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已实现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产业集聚三大创新。
北京延庆区委常委、副区长苏礼华介绍:“发展低空经济,延庆有空域优势。北京的空域管控非常严格,但延庆拥有以八达岭机场为中心的真高1098米、374平方公里的独立空域,空域条件非常独特,所以近年来我们把低空技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在推进。”
北京市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在延庆试点成功,带来了高效便捷的外卖服务。空中游览项目的开展让游客从全新视角领略延庆的壮美山河。低空智能化巡检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八达岭长城全天候的巡查。
“我们跟亿航智能也在对接,在低空文旅方面,下一步准备在延庆做一些非常有益的探索。”苏礼华说。
低空技术产业在延庆区已呈集聚之势,同时延庆区也在积极示范应用场景,研究如何利用产业优势更好赋能城市管理。
据苏礼华介绍,延庆区将对外发布城市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同时发布八达岭长城垃圾清运、冬奥园区邮政无人机试点配送、“妫水农耕”(延庆区创立的北京市第一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配送等应用场景的方案,让低空技术走进更多延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6G赋能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次通信技术的革新都预示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6G列入未来产业培育方向,这意味着6G技术与产业生态的融合进程由此开启。
在低空经济领域,6G的潜力同样不可估量。6G作为更先进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有望超越传统通信范畴,通过感知与通信融合、人工智能与通信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等愿景,为“低空+”打造拥有无限潜能的“空中高速公路”。
3月29日,以“探索技术趋势 引领产业创新”为主题的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在中关村论坛期间举行。北京移动和中关村泛联院共同完成的双频通感立体网络当日在论坛上发布。
据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研究院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介绍,双频通感立体网络通过融合4.9G通感网和毫米波通感网的优势,构建了一个高效、可靠、智能的通信与感知一体化网络。通过双层网协同互补,可实现通感一体,同时满足高精度应用需求。双频通感立体网络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通信与感知难题,可以提供600米以下低空无缝覆盖,为后续低空经济相关的发展、测试验证提供优势的网络环境,为智慧城市、无人机飞控、工业互联网等场景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从产业角度看,6G发展要以场景为牵引,需求为导向,商用闭环为目标,而不是完全靠技术驱动。
“将来我们除了有一张网络,还有业务、应用,相关的终端可以和网络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双向驱动,加快6G应用落地。一方面给用户带来真实6G感受,一方面真正赋能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刘光毅说。
面向垂直行业和消费者端,低空经济正是6G商业应用路径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
刘光毅认为,从整个社会发展需求角度来看,无人机送货、空中交通在未来都将注入真实生活,而6G,能让空中交通更加安全、智能、健康。
“从陆地到天空、水上,6G可以让整个交通体系变成立体交通体系,这是未来6G需要重点发展的场景和方向。” 刘光毅说。
(作者系《瞭望东方周刊》低空经济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