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办医
2024年9月,一则允许外商独资办医疗机构的通知,让徘徊多年的外资办医政策进一步明朗。
今年2月末,由新加坡鹏瑞利集团投建的天津鹏瑞利医院正式开业,成为国内首家外商独资三级医院。
3月中旬,太古集团旗下的德达医院,也拿到“外商独资”医疗执业许可证,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
外资进入国内医疗的步伐正在加快。
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床位数量、卫生技术人员、诊疗人次以及入院人次等指标上所占比例较低,但自2010年以来,这些指标一直在稳步提升,预示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医疗领域,资本并不是顺利推进的主要因素。建立一家非公立医疗机构,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活下来,还要活得好,绝非易事。
外商办医,除了在引入国外管理和运营理念上具有优势,关键要攻克三个问题:一是人才获取,二是精准定位,三是合理定价,并找到支付方。
德达医院在上海深耕8年,定位是心血管专科,通过不断攻坚复杂疑难危重疾病,成为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治愈的最后一站。
2017年开业的嘉会国际医院,从诞生起就是国家和上海深化医改、鼓励多元化办医的标杆产物。该院沿用美国麻省理工总医院的理念,打造了多学科诊疗、一站式服务模式,并在去年实现盈亏平衡。
从北京起家的美中宜和,已由字节跳动全资控股。过去18年,该品牌从妇儿专科医院延展至肿瘤专科、生殖专科、月子中心,再到如今建立了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志在成为“中国梅奥”。
每家机构都在探索,如何持续发展,并兼顾医疗与盈利。对于这些有外资背景的医疗机构来说,还有诸多阻碍需要克服,例如生物信息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监管,国外已获批的药品与医疗器械在中国内地快速审批上市,商保发展解决支付问题等。
政策“暖意”要化为发展“暖流”,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