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长和港口交易

作者: 郭丽琴 成孟琦 焦建 王静仪

博弈长和港口交易0
位于巴拿马科隆的克里斯托瓦尔港是巴拿马最大港口。图/视觉中国

一桩本可以符合商业逻辑的买卖,却在全球头号强国领导人的胁迫下,卷入地缘政治漩涡,在过去一个多月里跌宕起伏,且前景充满变数。

3月4日晚间,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0001.HK,下称“长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告称,拟将旗下系列港口业务出售给美国贝莱德集团(US.BLK)牵头的买方——“贝莱德-TiL财团”,总价格为227.65亿美元。

长和由李嘉诚创立,现任主席为其长子李泽钜,总部位于中国香港。该公司在全球多个国家开展综合业务,包括港口、零售、基建和电讯。

“贝莱德-TiL财团”由三方构成:全球最大资管机构贝莱德集团、贝莱德旗下基建基金GIP,以及全球最大航运集团MSC(地中海航运)占股70%的码头投资平台TiL。

“贝莱德-TiL财团”与长和的此次交易覆盖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权益(不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其中,位于巴拿马运河关键节点的克里斯托瓦尔港(Cristobal)和巴尔博亚港(Balboa)亦被纳入交易范围。

根据长江和记于3月4日发布的新闻通稿,出售两个巴拿马港口的最终文件将于4月2日或之前签署。而交易的其余部分将在145天内以独家方式进行谈判和最终确定,这一期限将持续到2025年7月27日。

随后,这笔交易引发了中国、美国和巴拿马的不同反应,各方亦采取相应措施。

距原定的交易签署日已超过十天,就目前来看,各方对于交易仅有原则性表态,并未公布任何实质进展。

自4月2日起,《财经》多次联系长和及贝莱德,均未获对方置评。

摩根大通近日发布报告称,分析了长和港口交易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一、交易正常进行;二、交易在修改后进行,比如只出售巴拿马港口,或淡化贝莱德作用;三、交易彻底取消;四、全部或部分港口出售给其他买家等,而非全部出售给一个财团。

长和受出售港口等因素影响,近期股价波动明显。

港口交易信息刚一放出,长和股票就开始了连续上涨,3月5日收涨21.86%,3月6日也涨了9.45%,两天的累计涨幅让长和的股价创下2023年5月以来新高,市值一度接近2000亿港元。但随后由于监管的介入以及2024年业绩报告发布,又陷入震荡下跌的轨迹。

千亿港口交易

3月4日晚间,长和发布消息称,将出售其所拥有的一系列港口及相关业务,出售的对象为贝莱德-TiL财团。

长和方面称:此次交易主要将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长和旗下和记港口持有的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下称“巴拿马交易”),后者持有和营运巴拿马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个港口。

其二,长和附属公司与相关公司持有的80%有效控制权益(下称“和记港口交易”),包括于23个国家43个港口拥有、运营、发展共199个泊位,连同所有和记港口的管理资源、营运业务、货柜码头系统、信息科技及其他系统,以及其他涉及用于控制和运营有关港口的资产(下称“和记港口出售资产”)。

但在和记港口出售资产中,将不包括任何和记港口的信托股权,即该信托在中国香港、深圳和中国华南地区营运的港口,或任何在中国的港口。

根据长和当时披露的交易进展:前述巴拿马交易与和记港口交易的收益分配亦已原则上达成。巴拿马交易与和记港口交易的基本和关键条款原则上也已达成,正待最终文件确认。相关文件将在2025年4月2日或之前签订。

此次和记港口出售资产连同巴拿马港口在内的总协议价为228亿美元。

“这项交易是迅速、低调而又具竞争性的过程下进行的成果。”长江和记集团联席董事总经理陆法兰在前述文稿中表示,“在调整了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和记港口偿还长江和记的贷款后,预计此交易将为长江和记集团带来超过190亿美元(约1482亿港元)的现金收入。我想强调,这项交易是纯商业性质,与近期关于巴拿马港口的政治新闻完全无关。”

在此之前,曾有报道称,巴拿马政府考虑是否提前结束长和旗下营运巴拿马运河港口的合约。

长和为什么要卖港口?

公开资料显示,长和的港口业务始于1969年,当时的香港黄埔船坞公司以黄埔码头有限公司的名义开展集装箱船和货物处理业务,并成立了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HIT),开启了专业集装箱码头作业服务。

此后,李嘉诚于1979年开始逐步收购了英资企业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后者控制着英国铁行集团的港口业务,李嘉诚由此正式进入港口领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嘉诚密集收购海外多个具备竞争力的港口,业务版图持续扩张,几乎每年都有港口被其纳入麾下。

李嘉诚亦把握住了内地发展机遇:1993年,分别与上海和深圳市政府合资,成立上海集装箱码头和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挺进内地市场。

在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2016年合并之前,长和常年保持全球最大码头运营商的排名,2015年在全球的码头泊位一度高达319个。

1997年,长和旗下的公司通过国际竞标,以最高报价获得巴拿马运河两端克里斯托瓦尔港和巴尔博亚港的25年特许经营权,成为巴拿马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此后,该经营权在2021年获得续签,期限至2047年。

巴拿马运河是全球航运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全球6%海运贸易量,是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根据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报告,2024财年共有9944艘深吃水船舶通过运河。该财年运河总收入达到49.86亿美元,净收入为34.53亿美元。

多年来,港口资产是李嘉诚商业版图的重要一子——港口业务保持良好的现金流,为长和的多元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因为港口运营商的本质是为航运客户提供一系列服务,如装卸、搬运、仓储等,并根据处理的货物吞吐量来收取服务费用,以此实现稳定盈利,业绩较少出现大幅波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港口业务的黄金时代渐远,强劲的竞争对手袭来。长和港口板块的业绩从2015年开始下滑。《航运交易公报》有文章指出,港口作为传统产业,加之其全球化的布局,对长和的贡献已趋于稳健。尤其香港港口业务受到来自内地港口的冲击,活跃度受到影响,长和的港口业务表现出与集团业绩全然不同的走势。

相对其他核心板块,港口已不再是长和的赚钱利器。2008年时,港口板块贡献了长和总营收的近半壁江山,但近年占比持续降低,2024年,长和的港口及相关业务收入为452.82亿港元(同比增长11%),尽管在24个国家的53个港口拥有共293个经营泊位的权益,但只占公司总收益的9%,是各项收入结构中的最低占比。

另外,长和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去地产化、增现金流”的战略转型,重资产港口业务的体量规模减少扩张,加速向科技、零售及新能源等轻资产板块倾斜。

航运咨询公司Drewry的分析师埃莉诺·哈德兰(Eleanor Hadland)指出,多年来,长和的母公司长和控股显然将重心转向其他产业,港口业务的战略地位被边缘化,不仅缺乏明确的拓展计划,而且未能跟上行业整合的行动,睁大眼睛看着竞争对手如MSC地中海通过并购迅速崛起。

博弈长和港口交易1
李嘉诚。图/中新

尤其是近年来,持续的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全球贸易,在长和看来,可能对港口业务和公司发展带来阻力,减少长和在全球贸易低迷形势下的风险敞口很有必要。

因此,除仅保留内地及香港的部分港口,通过此次交易,长和方面将出清其数十年来搭建起的全球性港口及相关业务体系。该交易涉及复杂的股权结构,交易覆盖资产包括位于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涵盖欧洲(荷兰鹿特丹港、意大利热那亚港)、东南亚(新加坡巴西班让港、马来西亚丹戎帕拉帕斯港)及美洲等区域的199个泊位。交易完成后,长和将剥离上述资产,但明确保留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港口业务。

长和方面已在相关公告中透露称:在调整了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和记港口偿还长和的贷款后,预计此交易将为长江和记集团带来超过190亿美元(约1482亿港元)的现金收入。相关交易完成后,长和方面预计将由原本净负债超千亿港元转为净现金状态,或会为派发特别息提供空间,也可能会为下一步的投资储备资金。

这笔交易的现金收入,也将给长和带来多重商业影响: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价格。截至2023年底,长和方面的相关港口业务拥有资产126亿美元及负债40亿美元,这意味着此次公布的交易作价较资产价值为高。

长和的净利润在2024年下降27%,为170.9亿港元。和记黄埔主席李泽钜表示,集团业务之经营环境预期将波动不稳且难以预测,在此情况下,将限制资本开支及新投资,并专注于严格的现金流管理。

在中国香港特区开展业务的多家大型外资金融机构也普遍认为:长和此次出售港口业务属于意料之外,但因相关交易的作价太过于有吸引力,其实也部分反映出其善价而沽(即只要价钱合适,任何出售皆有可能)的管理哲学。

投资者最初也对这笔交易表示欢迎。在相关消息公布后,包括摩根大通、中信里昂及美国银行均给出了“优于大市”及“增持”等评级。长和股价则在3月5日上涨近22%,创下了过去近30年来最大的单日涨幅。

博弈长和港口交易2
纽约贝莱德集团总部。图/视觉中国

贝莱德:藏不住的野心

作为长和港口买方财团的牵头者,贝莱德成立于1988年,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超过11.6万亿美元的资产。其前身是黑石集团旗下的资管子公司,以提供风险管理和固定收益投资策略起家,后不断拓展产品线至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多个领域,还透过其投资产品如指数基金和ETF,以及主动投资等,持有全球众多龙头公司的股权。

贝莱德最重要的命运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美联储、欧洲央行等重要机构成为贝莱德一体化资产管理平台“阿拉丁”用户,而贝莱德也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投资组合方面拥有不少专家。

根据贝莱德财报,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贝莱德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苹果、英伟达、微软、亚马逊、Meta、博通、特斯拉、谷歌和礼来;能源行业方面,贝莱德则持有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

2004年,贝莱德通过投资美林投资管理,持有了中银基金股份,从而进入中国市场。后于2021年正式获批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据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2月28日,贝莱德中国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建设银行、小米集团、平安保险、美团、网易、福耀玻璃等。

通过在中国布局房地产与物流地产,贝莱德紧跟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红利,近年投资涵盖物流地产、长租公寓、工业地产和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

但曾被贝莱德视作巨大机会的中国地产领域投资,于近年开始出现“退潮”。

2021年,贝莱德中国基金旗下的BGF亚洲高息债券基金开始购入包括恒大债券在内的中国房企债券;2023年,贝莱德减持了部分所持房企债券。2025年2月,贝莱德断供上海两栋写字楼7.8亿元人民币的贷款,而这两栋写字楼,是贝莱德在2017年以12亿元人民币购入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