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带一本书去见你

作者: 张舒扬

“请问山茶文具店怎么走?”我拿着一本书,站在镰仓火车站的游客中心柜台前问。

“哪里?”服务人员追问道。

“就是这本书里的山茶文具店。”我递上书,指着书名和作者的日文名,又翻开插页,在作者手绘的导览图上指了指文具店的标识。

“哦,我知道了。以前也有人来问过这家文具店。但实际上这家店并不存在。”

“这样啊……”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幼稚的错误。

“不过,作者以前是住在镰仓的,你可以去她家附近转转,或许可以找到小说里写的那种感觉。你从巴士站坐3号车,在镰仓宫下车,她家就在镰仓北边的山上。”

镰仓,带一本书去见你0
从镰仓到江之岛有一条江之岛电车线,电车沿着湘南海岸行驶,从市场到学校,串联起镰仓人的生活。

我手中捧着的书是日本作家小川系写的《山茶文具店》,书中附赠一份书签,上面写道:“从东京乘坐电车到镰仓,大约需要一个小时。镰仓是一个有山有水、节奏慢、让人心情愉悦的地方。小说中提到的店铺,也大多是实际存在。请一定要到镰仓去,体会一下山茶文具店的世界。期待有一天能与大家见面。”于是,我带着书从东京坐电车来到镰仓,在游客中心指着小说中的店铺问路,在得到答案之前,我甚至从未怀疑过山茶文具店的真实性,甚至兴奋地期待着很快就会在文具店前厅见到日常装扮、执笔写字的作者。

缘起《山茶文具店》的镰仓故事

《山茶文具店》是我无意中拿起的一本书,翻几页便读进去了。主人公鸠子的外婆在镰仓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文具店,卖笔和纸张、信封,主要的业务是日本传统的代笔工作,即为客人写信。外婆去世后,鸠子从海外回来继续经营这家山茶文具店。

在以前,代笔写信本是帮助一些不识字的人,现在反而成为一种非常小众,却有着精致仪式感和传承内涵的文化符号。有人想给年轻时爱慕过的人写一封告别信,鸠子就会选用一整根玻璃制成的笔,搭配比利时奶油帘纹纸,用涟漪般的柔和温度传递客人的心意。写绝交信时,鸠子说要用研磨,因为墨汁的颜色最像双眸,可以传递正义感与坚决。但她会加上一朵自家庭院里盛开的花韭,寓意“离别的悲伤”。鸠子用镰仓的春夏秋冬讲述着她和代笔客人之间的一个个故事。我一边读一边感叹:原来文字可以这样表达!原来落笔间真有如此灵动的质感!原来笔和纸本都是情感的溯源体!原来生活可以这样子啊!

作者小川系的文字很细腻,字里行间透着情绪的平和。看她的文字很治愈,比如我看到小川系写家门口的山茶树,“枝叶肆意生长,仿佛把手伸向蔚蓝的天空似的。那边有几只初雀,整齐地站在树枝上,鼓起的肚子很像炸年糕片,很有新年的味道。我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我也会开心地跟着笑。

只是我有些疑惑。镰仓的生活是简单而平淡的,没有东京与大阪的都市气息,也没有京都那般内敛的奢华与娇贵,山茶文具店里日常的仪式感是小川系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尔虞我诈的人生历练、没有大风大浪的致命洗礼、没有金钱与权色的极致诱惑,她却在小小的文具店里捏制了一串细腻到一碰即碎的情绪风铃,风之所及,捕捉着每一个过客半隐半真的内心独白。

反走幕府兴衰之路 谁扛起了“镰仓”之名?

带着这份微不足道的好奇,我来到了镰仓。冥冥之中,我觉得答案就在山茶文具店和它周边的一种镰仓感觉。

镰仓有两个宫,确切地说应该是神社——鹤冈八幡宫和镰仓宫。它们矗立在同一个城市,却分别代表着同一个时代的巅峰和衰落。我很早就知道镰仓和八幡宫,因为那是日本历史上幕府时代的正式开端。每个喜欢历史的人心中都会有较为倾心的那位幕府将军,比如我喜欢丰臣秀吉胜于德川家康。他们是不同时期的征服者,也盘踞在日本不同的城市中,随着将门衰落而被历史长流多多少少刷去了自己在这个城市中的印迹。但镰仓不同,因为它承载着开拓和开创之志,武士登台,是史迹,也是象征。所以镰仓的幕府色彩从未被冲淡过,八幡宫作为源赖朝(1147—1199)开创幕府时代的政治中心,更是源氏家族最璀璨的记忆。而镰仓宫则是镰仓幕府的坟墓,终结了一切恩怨,被大多数游客忽略、甚至遗忘。

第一次来镰仓时,我被心心念念的大佛吸引,打卡了鹤岗八幡宫就直奔镰仓大佛,把可怜的镰仓宫抛到九霄云外。读《山茶文具店》时看到作者推荐了另一种走法:从镰仓宫起步,一路走到八幡宫,从落败走向兴盛,体会一下历史倒流的触感。而镰仓宫正在作者镰仓的居所附近。

我坐着游客中心推荐的3号巴士车,晃晃悠悠15分钟后,司机礼貌地说着似是“终点站到了,请大家下车”之类的话。车上稀稀拉拉下来的乘客径直奔向了自家的方向,留我一个人东张西望,找寻着人头攒动的景区入口。猛然间抬眼,发现镰仓宫的大门就在头顶,而50米外那个与“气派、标志性、著名”等景点形容词毫无关联的黑色木质神社就是镰仓宫。偌大的社前广场没有游客拍照打卡,只有几个附近居民看着孩子骑脚踏车。

眼前被游客遗忘的镰仓宫落寞却不失肃穆。当我一个人独自占有一片景区时,我望向历史,历史也在凝视着我。我甚至能够听见它在发问:“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扛起‘镰仓宫’这个名字吗?”我自言自语地回答它:“源赖朝开创幕府时代,把政治中心从京都迁至镰仓,从此一个小小乡村摇身一变成为日本历史古都。然而将军世世代代在为自己寻找掌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终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源赖朝建立八幡宫,150年后源氏一族被灭,八幡宫至今供奉着包括天皇在内的八幡神,而他自己则被留在镰仓宫,每年被镰仓的居民简单而温暖地祭奠着。”

一种名为“镰仓”的生活感:平淡即是极致

阳光温暖地洒在身上,一只苍鹰从头顶的天空低旋而过。目光追随着它环绕四周,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已身在镰仓山的怀抱中。镰仓三面依山,一面向海。但更多的游客都聚在南面海边,北边镰仓宫这一带就更显得落寞。不过,这也让北镰仓成了宁谧的居民区。

从镰仓宫大门出来,路旁是精致的日式二层小楼和种满花草的前庭院。我被一个碎石子铺成的小院里一张低矮得几乎要坐在地上的咖啡桌椅吸引住,径直走过去。这是一家首饰小店。我推门进去,屋里没人,只有挂在四面墙上和展示柜里的各种玻璃耳环项链。我探头望向小店最里面一个几平米的小隔间,一位爷爷正坐在椅子上打瞌睡。我想买条项链,又不忍心吵醒他,就站在小店里慢慢地欣赏那些作品。

时间就这样静下来了。我恍惚间感觉自己站在了小川系描述的山茶文具店前厅:一个人经营的小店,打扫得干干净净,展示着简单却又精致的卖品,也许一天也没有一个客人,店主却并不焦虑,更不会扰乱他们的生活节奏。爷爷突然醒了,连声说着抱歉。我选了一条淡绿色四方体玻璃坠的链子,爷爷看看我,又看看项链,执意给我换了一条浅咖色的皮绳。我欢喜地立刻戴上了。

一路上,我又逛了好几家小店,不是想买什么,就是喜欢上了这些小店和店主的生活方式。一家卖茶具的小店里,老板娘的收银台上放着一台唱片机,店里飘扬着古典音乐,让客人不禁又放慢了挑选物品的速度。一家只卖笔的小店,店里的宣传画全是手绘版本,大致意思是介绍自家手工制作的笔以及这家店一百多年的传承……这就是作者在《山茶文具店》里描述的镰仓的感觉啊,规矩得平淡无奇,宁谧得似乎没有半点波澜,却在每一天的日常中以严谨的精致向生活致敬,从而活出每个人心中生活最原本的样子。

镰仓,带一本书去见你1
鹤冈八幡宫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是创立镰仓古都的源氏家族的家庙,也是整个城市的中心、镰仓的标志。
镰仓,带一本书去见你2
镰仓宫又称镰仓北宫或镰仓大塔,坐落在湘南台地上,是镰仓时代的政府中心之一,也是武家政权的象征。这里曾是源氏家族的居所,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镰仓,带一本书去见你3
镰仓的道路两侧几乎都是这样的2层小楼,从老字号餐馆到洋气的咖啡馆应有尽有。
镰仓,带一本书去见你4
鹤冈八幡宫两旁有很多销售镰仓雕的小店。镰仓雕是一种雕刻漆器,一般使用桂木或者银杏木雕出图案后涂上黑漆,再涂朱漆等抛光而成。

远处,终于看见了三三两两的行人,原来是走到了镰仓小学门口,孩子们放学了。我停下脚步,让两个走出校门的孩子先过,便道上手持指挥棒的保安冲我连连鞠躬。我跟在两个孩子后面继续走着,两个女孩一路说说笑笑。我就这样看着她们的背影,突然间眼泪像断了线般往下掉。孩子们的身影映在下斜的暮阳中,纯净得像幅画。我知道自己感触于突然间意识到岁月静好的美妙,更害怕这一瞬间的纯粹会转瞬即逝。我也终于明白,小川系为何会写到与一位客人交换书信时彼此泪流满面。在镰仓的生活中,极致的平淡就是极致的精彩。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内心的丰盈与坦荡。

镰仓故事 未完待续

当我在日落时分终于走进八幡宫时,络绎不绝的游客把特种兵式的旅行氛围一下点燃。恢宏、壮观、气派,这些词汇不断蹦出来。人群中,我却渐渐惆怅,不断回望镰仓宫的方向。这一路,我从镰仓的凋零走向兴盛,却发现剥去繁华后的真实才会真正触动人心。应了那句话:终点,才是永恒。

第二天,我决定再去一次镰仓,只是没带《山茶文具店》那本书。感谢小川系的治愈,我已不再需要指引去探寻镰仓了。于是,我选择了与前两次游览都不同的路线——富士山和海的方向。没想到那又是另外一种镰仓的感觉。太神奇了,镰仓的故事,也许永远未完待续。

(责编:昭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