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观到主观:印象主义色彩法则在博纳尔绘画中的转化与重构

作者: 詹丽丽

19世纪,印象主义凭借光学革命与工业技术革新,成功将色彩从古典绘画的附庸中解放,构建了以视网膜感知为核心的视觉科学体系。但因其过分依赖自然中的瞬时光色,绘画渐入机械复制的困境,色彩沦为自然现象的转录工具,失去了深层次的表意功能。本文聚焦皮埃尔·博纳尔(1867—1947年)年的艺术实践,探讨其作为纳比派核心成员,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印象派色彩法则,实现从客观再现到主观表达的范式跃迁。博纳尔早年受法学教育,却最终投身艺术。在象征主义与日本浮世绘的启发下,他与维亚尔等人共创纳比派,提出“艺术即主观变形”的宣言。博纳尔以印象派技法为基础,赋予色彩跨文化的象征意义,不仅搭建了纳比派象征美学与野兽派表现主义间的桥梁,更在数字时代展现出感知重构的前瞻性。

一、印象主义的色彩法则

(一)光色理论的科学溯源

19世纪后期,光学研究的突破给画家们带来了全新的色彩认知框架。牛顿的棱镜分光实验揭示了白光的光谱本质,杨-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视觉理论则证明了人类视网膜通过红、绿、蓝三原色感光细胞感知色彩。这一科学认知催生了印象派对视觉混合法则的探索:通过互补色碎笔触的并置,让视神经自动合成出鲜活色彩。法国化学家谢弗勒尔提出的色彩同时对比法则,强调了相邻色彩间的动态互动。莫奈在《干草堆》系列中极致运用此原理,以黄橙与蓝紫交替笔触,精准捕捉晨昏光影的色谱差异。同时,技术革新也为色彩革命奠定基础:锡管颜料的发明使户外写生成为可能,合成染料如铬黄、钴蓝的涌现,极大扩充了色域。毕沙罗便用钴紫、翠绿颠覆了学院派调色体系,真实描绘雪地反光的独特色调。

在此背景下,印象派建立了以条件色为核心的观察范式,发现阴影是环境反射光的产物,而非传统棕褐色。莫奈通过《鲁昂大教堂》系列,完成了光的色谱实验,运用冷蓝灰与金橙色堆砌,解构建筑固有色,成功凝固瞬息万变的光影为视觉史诗。但过度依赖科学逻辑使印象派陷入机械复刻光色的困境。

(二)瞬间真实的实践特征

印象派画家将“瞬时性”推向艺术史新高度。他们基于科学认知,通过革新实践重构视觉真理,摒弃古典绘画的永恒性迷恋,捕捉稍纵即逝的光色。这一美学转向呈现三大核心特征:一是外光写生与即时记录。锡管颜料便携性革命使画家直面自然光瞬息万变,莫奈在《干草堆》系列中,于同一视角设多幅画布捕捉晨雾冷紫灰、正午金橙色、暮色蓝粉交织,精准截取“时间切片”,完成光线考古学记录。二是动态笔触与未完成感美学。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以跳跃朱红、铬黄碎点模拟树影光斑,其“未完成感”非技术缺憾,而是时间在场证明。三是条件色重构与视网膜混合策略。印象派颠覆固有色观念,发现阴影为环境光投射。毕沙罗《蒙马特大街》以钴紫、翠绿碎点并置表现雪地反光,数千纯色斑点构建夕阳下人群流动质感,迫使观者视网膜自主合成色彩叙事。但极致时间敏感性致画面结构松散,色彩沦为物理现象附属,丧失深层表达自主性。

二、博纳尔对印象派色彩的继承与突破

(一)技法传承:笔触与调色体系

博纳尔继承印象派技法,基于对光色动态的敏锐感知。他吸纳莫奈短促跳跃的笔触,但在《早餐室》中,转化为稳定的色彩织体,将窗帘透射的阳光分解为层叠的柠檬黄与灰绿色块,既保留光线瞬息质感,又巧妙构建空间深度。印象派依据谢弗勒尔补色理论,以环境色主导调色。博纳尔虽延续互补色运用,却摒弃自然光线主导地位,融入人对环境色的主观思考,使光成为画面辅助角色。如《花园中的女人》中,人物裙装的钴蓝色并非直接模仿天光反射,而是与地面朱红形成人工化补色平衡,色彩脱离即时观察束缚,服务于画面内在和谐。这种“选择性继承”标志着博纳尔从模仿自然到重构色彩的深刻转向。

(二)视觉重构:情感色谱的觉醒

博纳尔对色彩语言的革命性重构,根植于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艺术史的裂变与个体生命经验的交织。象征主义与心理学浪潮撼动实证主义根基,马拉美的“暗示而非描绘”美学宣言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揭示的潜意识世界,共同催生纳比派“艺术即主观变形”纲领。作为纳比派核心,博纳尔拒绝印象派机械复现自然光色,视色彩为“心灵的回声”。在《逆光下的裸女》中,琥珀光斑溶解人体轮廓,靛蓝背景如梦境深渊,展现他对不可见精神世界的探索。私人经验对博纳尔色彩影响深远。1893年与玛尔特·德·梅里尼相恋后,病态控制欲与家庭场景成创作主题。在《早餐室》中,蜂蜜色光线浸透每个角落,柠檬黄桌布与琥珀色咖啡杯交织出暖调氛围,但左上角窗帘后人物眼神中的恐惧与焦虑,揭露了亲密关系的窒息感。

博纳尔的“情感色谱”觉醒源于跨文化启示与技术反思:日本浮世绘,如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平面色块,赋予他打破透视法则的勇气。在《花园中的女人》中,他将自然色调置换为颤动的紫罗兰与铬黄,使色彩成为神经质情绪的导体。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神圣光色,如弗朗切斯卡的《基督受洗》,启发他将日常场景升华为精神场域,如《早晨的梳妆》中,以祭坛画式金色釉彩转化梳妆仪式,赋予其神圣感。在《开着的窗户》中,孔雀蓝渐变为青柠色,非简单记录光色,而是“希望渗透孤独”的色彩诗学体现。博纳尔调色盘突破自然定律束缚,使色彩脱离视网膜反馈,成为现代艺术通向表现主义的情感密码。

(三)形式革新:平面装饰的诗性

在形式语言上,博纳尔以装饰性构图突破印象派视觉惯性。德加的《舞蹈课》巧妙模拟剧场空间,而博纳尔的《方格桌布上的猫》则平面化消解三维幻觉:桌布棋盘格纹简化为纯色几何单元,猫形体融入黄褐色域,形色界限在装饰性韵律中模糊而有诗意。博纳尔还融入日本浮世绘平面美学,如《阳台上的女人》中,人物深紫剪影与背景靛蓝条纹构成抽象色带,花卉图案扁平化重复排列,画面具壁毯般装饰性,又含诗歌般隐喻性。此探索标志色彩从“再现工具”向“自主语言”转型,为现代艺术抽象化发展开辟关键路径。

三、博纳尔绘画中的色彩实践

(一)解构与重组:室内光色剧场

博纳尔的室内场景是其色彩实验的核心。在《早餐室》中,他解构印象派对自然光的依赖,将阳光投射的光斑简化为柠檬黄与灰蓝色块,墙体与家具轮廓消融于暖褐与冷紫渐变中。这颠覆德加《咖啡馆音乐会》的精确透视,以平面色域重构视觉层次。桌布橙红与地毯墨绿形成对角线分割,餐盘与花瓶提炼为纯色圆形,空间深度压缩为二维色块拼贴。博纳尔还通过色彩“温度对比”暗示时间流逝,如《蓝色浴室》的冷色调营造清新宁静氛围,《午后的室内》则充斥赭石与朱红暖色旋涡,感受时光温暖与慵懒。光色成为时空流动的抽象符号,引领观众穿越不同时间与空间。

(二)隐喻与承载:肖像色谱情感

在肖像创作中,博纳尔将色彩升华为情感密码。妻子玛尔特的面容常被非自然色调包裹:《玛特与猫》中,脸庞沉浸于靛蓝与橙红补色冲突下,冷色调暗示疏离,猫身金黄隐喻温暖渴望;《镜前裸女》以病态苍绿与惨白渲染肌肤,反映玛特健康恶化带来的心理压抑。这与雷诺阿肖像的甜美和谐风格明显区别,博纳尔通过色谱“不和谐性”暴露人物内在复杂性。他甚至将环境色转化为情感载体:《画家与模特》中,画室墙面灰绿与地板土黄非真实色彩再现,而是借低饱和度浑浊色调,暗示创作过程的焦虑与灵感枯竭周期。

(三)韵律与诗性:风景视觉转译

博纳尔的风景画以色彩节奏性编排取代印象派对瞬间的截取。在《圣特罗佩的港口》中,帆船白帆与海面钴蓝波纹抽象为重复几何单元,天际线淡紫与沙滩橙红渐变色阶过渡,编织出乐谱般的视觉韵律。这与莫奈《睡莲》中随机颤动色点截然不同,博纳尔通过色块有序分布,精心构建诗意结构。在《午后的乡间》中,自然元素符号化:麦田赭黄与树林墨绿以横向色带交替,天空灰蓝压缩为窄条,农民身影简化为生动黑色剪影。风景不再是客观再现,而是色彩吟唱的抒情诗。此转译方式影响马蒂斯剪纸艺术,证明博纳尔色彩实践触及现代主义核心命题。

四、博纳尔色彩语言的影响与评价

(一)纳比派与野兽派的桥梁

博纳尔的色彩实践成为连接纳比派象征主义与野兽派表现主义的桥梁。作为纳比派的一员,他早期的作品《方格屏风前的年轻女子》通过平面化的色块与装饰性图案,与高更的原始主义相呼应,但摒弃了其神秘叙事,转而专注于挖掘色彩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潜能。这种探索对野兽派的诞生产生了直接影响:马蒂斯在《红色餐桌》中对纯色平面的运用,显然受到了博纳尔《阳台上的女人》中靛蓝与橙红色彩对峙的启发;而弗拉曼克在《夏都的塞纳河》中对非自然蓝绿色调的夸张处理,也可追溯到博纳尔对印象派补色法则进行的主观化改造。因此,博纳尔成为现代艺术转型中的一个隐性节点——他的色彩实践既保留了纳比派的诗性隐喻,又为野兽派的狂野与解放铺设了坚实的道路。

(二)介于装饰与深度的两极评价

博纳尔的艺术始终徘徊在装饰性与精神性的争议边缘。批评者如罗杰·弗莱,指责其作品“沉溺于感官愉悦”,认为《早餐室》中炫目的色块交叠不过是“墙纸美学的升级版”,缺乏塞尚式的结构深度;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则在《前卫与庸俗》一书中,将博纳尔归为“装饰现代主义”的范畴,指责其色彩实验未能触及抽象艺术的纯粹性。然而,辩护者如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则强调,博纳尔的“装饰性”实则是对资产阶级审美惯性的有力颠覆。在《浴缸中的裸女》中,翡翠绿与玫瑰红的碰撞不仅展现了私密空间的欲望张力,更使色彩超越了视觉装饰的范畴,成为探索心理深度的有力工具。这种两极化的评价,本质上反映了现代艺术中“形式自律”与“意义承载”之间永恒的张力。

(三)数码时代的感知重构价值

在数字媒介主导的21世纪,博纳尔的色彩语言意外地焕发出了新的阐释维度。其一,他对高对比度补色的平面化处理,如在《方格桌布上的猫》中的表现,与屏幕显像的RGB色彩逻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通约性。Instagram滤镜中流行的“复古暖黄调”与“赛博紫渐变”,均可视为博纳尔色谱在数字时代的数字化转译。其二,博纳尔作品中碎片化色块的拼接,如在《圣特罗佩的港口》中的展现,与像素时代的视觉认知模式不谋而合。当代观众对马赛克化图像的解码能力,使得博纳尔的作品在数字展览中展现出更强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博纳尔的“记忆调色板”为虚拟现实艺术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例如,土耳其媒体艺术家雷菲克·阿纳多尔的人工智能(AI)制作的装置作品《虚幻记忆》,通过算法模拟博纳尔式的主观化色彩层叠,有力地证明了博纳尔色彩逻辑在非具象时代的持续生命力。

(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詹丽丽(2000—),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油画。

责任编辑 李知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