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叙事”培养中学生抗逆力的探究
作者: 刘慧铭 张显鹏【摘要】抗逆力是个体在逆境中实现心理调适与适应的关键能力,其形成与中学生对过往经历的生命叙事紧密相关。学生通过生命叙事可以从优势视角整合成长历程,获取抗逆力量。文章以“栉风沐雨 应逆而生”班会课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维度出发,旨在探讨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实践表明,该班会课促使学生实现多感官参与、多形式表达,有效助力学生梳理抗逆资源、深化逆境认知、提升抗逆能力,为中学生抗逆力培养提供了可行范式。
【关键词】生命叙事;抗逆力;班会课
作者简介:刘慧铭(1978—),女,江苏省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张显鹏(1978—),男,江苏省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
抗逆力是个体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1]。国内专业团队2018—2020年针对多所中学开展关于中学生逆境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业逆境方面,近45%的中学生表示考试带来沉重压力,其中约10%的学生因长期压力自信心受挫、学习动力不足;在家庭逆境方面,约25%的中学生受家庭变化负面影响产生消极情绪,且约60%的学生在应对家庭逆境时缺乏有效应对方法,主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来应对;在人际关系逆境方面,约30%的中学生缺乏正确处理与朋友的矛盾的方法,其中约15%的学生甚至出现社交回避行为。可见,逆境对中学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需予以高度重视[2]。然而,正确应对逆境、增强心理韧性,也能为学生带来发展机遇。
生命叙事(Life Narrative)指个体通过叙述成长经历,表达对生命、人生、自我等问题的理解与认知[3]。其内容涵盖重大事件、挑战、困难、转折点,以及成长的喜悦等,同时包括对这些经历的主观解释与深刻反思。从优势视角进行生命叙事,能够显著增强个体心理韧性。优势视角以3I理论为依据 ,认为内在优势因素(I am)、外部支持因素(I have)和效能感觉因素(I can)对个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以“栉风沐雨 应逆而生”班会课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等多个维度探讨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具体路径。该班会课以“青春之树”的成长为线索,以生命叙事为核心,引导学生认识逆境的本质,在面对逆境时发现“内部优势资源”,利用“外部优势因素”,通过活动与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促使学生正确认识、面对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抗逆力。
一、绘制“树”成长图谱,明晰内部优势资源
在“栉风沐雨 应逆而生”主题班会课上,教师采用心理学“生命曲线图”的竖式版本,引导学生绘制“青春之树”。“青春之树”的树干作为学生近十年个人成长与发展经历“成长曲线图”的载体,用阳光代表正向事件,标记在树干左侧;风雨代表负向事件,标记在树干右侧。依据各事件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在树干两侧取点,越靠近树边缘,影响强度越大,这些点就像大树的成长印记。学生连接正负事件点,呈现出曲折上升的发展轨迹。除中考等少数共有事件外,每位学生的曲线都因个人经历不同,存在差异。绘制“青春之树”后,学生进行生命叙事,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认识到自身应对各类事件时展现的内部优势资源,加深对“逆境”的理解。面对“与家人分离、成绩下滑、人际受挫、疾病困扰”等实际困境,学生意识到可凭借“积极心态、良好性格、理想形象、正向价值观”去应对。由此,学生认识到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有足够底气回应逆境,克服困难。
生命叙事理论强调个体利用对自身生命故事的叙述,实现对自我的理解与塑造。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回溯成长历程,对事件的开端、发展及解决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得以积极主动地探寻自身内在的意义与价值。生命叙事与抗逆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学生以生命叙事的形式分享自身成长轨迹与所遭遇的负向事件时,他们不仅能够更为深刻地洞察自身所拥有的内部优势资源,还能够从过往的成长经历中提炼经验,持续获得前行力量,进而增强应对逆境的信念。以某学生分享自身作为“留守儿童”的经历为例,在与家人长期分离的过程中,该生深刻地意识到自身体会到的并非仅仅是孤独与思念,在这一许多同龄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经历中,还培养出了独立与坚强的品质。分享者由此深刻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拥有众多内部优势资源,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与此同时,其他学生亦能从这一故事分享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在面对相似逆境时,自身或许同样拥有类似的优势资源。
这一活动设计高度契合抗逆三元素理论中的内在优势因素(I am),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学生绘制个人成长曲线图时,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全面回顾过往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赢得更多理解与支持,还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满怀憧憬地展望未来并进行合理规划。
二、 思考“鹬的故事”,探索外部支持因素
在“青春之树”的成长过程中,外部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成长不仅受阳光、风雨等自然条件影响,还会受到小鸟一样的社会元素影响。在学生明确个人价值后,挖掘学生群体所拥有的外部支持因素便成为重要环节。通过观看短片“鹬的故事”,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鹬鸟在母亲的鼓励与朋辈的引导下,抓住发展契机,不仅成功应对潮水冲击,还掌握了捕食蚌的新技能。在此过程中,鹬鸟不但收获了友谊与能力,而且实现了成长并赢得尊重。资源取向理论指出,个体均拥有丰富的内部与外部资源。面对逆境时,关注并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是应对挑战的关键策略。在此节班会课中,学生通过整理自身的三级资源圈,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可拥有及可利用的庞大资源体系。
生命叙事理论将逆境视作成长机遇,帮助学生从逆境中探寻资源,培育积极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境、家庭关系变故等逆境,均可转化为成长契机。例如,当学生面临学习压力时,可寻求多种外部资源支持,如家长能帮忙购买复习资料;教师可及时进行指导;同桌可共同练习、研讨;成绩优异的同学还能无私地分享学习经验。学生由此发现,自己拥有家人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同学的陪伴、朋辈的启发等丰富多样的外部资源,同时也会进一步意识到自身拥有勇敢、坚强、乐观、勤奋等丰富内部资源。明确这些资源后,学生能更自信地直面逆境,因为他们知晓在有需求时可向专业人士或重要机构寻求援助。在班会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入分析与热烈讨论,以绘制同心圆的方式,逐步梳理每个人的三级资源圈,深化对自身资源体系的认知。
事实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是独自前行,我们身边的丰富资源可为个体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一梳理过程与抗逆三元素中的外部支持因素(I have)资源梳理相契合。在课堂上,许多学生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通过整理资源圈,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拥有的支持资源,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勇敢地、及时地寻求并获得帮助。
三、 传递“爱”果实,提升自我效能感受
在青春期,“青春之树”并非孤立成长,中学生从伙伴处获取的力量,对其成长具有关键意义。学生在梳理“内部优势资源”和觉察“外部支持因素”的基础上,踏上稳固青春之树根基并实现自我成长的历程。基于此,教师可开展“传递青春之树‘爱’果实”主题教学活动。活动伊始,教师为每位学生发放象征“爱的宝藏”的抗压气球,并引导学生在气球上写下对同学充满鼓励、赞赏的话语。接着,气球在小组内依次传递。例如,部分学生的气球上写满“阳光、乐于助人、勤奋”等评价;还有因好友转学而倍感孤独的学生,收获“让我们做最好的朋友吧”这样温暖的话语。这种积极的互动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学生通过叙事分享不仅收获心灵慰藉,更惊喜地发现自身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脸上纷纷绽放自信笑容。在这一“赋能”过程中,学生愈发意识到自身能力与潜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从容应对未来挑战。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的团体辅导理论指出,团体辅导借助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能够助力个体成长与发展[4]。在“传递青春之树‘爱’果实”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多角度观察、相互评价以自我肯定,实现了多维度的“自我再认知”,进而显著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学生通过活动中的赋能环节和交流讨论,归纳出一系列增强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一是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客观认识自身优缺点,增强自信;二是加强与成功者的交流,从中汲取成功经验,激发自身发展潜能;三是树立正向发展思维,促使自身关注问题积极面,勇敢地迎接挑战;四是持续挑战自我,勇于实践,在磨砺中突破自我,实现成长与进步。
这一巧妙设计的互动环节与抗逆三元素中的效能感觉因素(I can)高度契合,旨在提升学生的抗逆力,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反馈和引导作用。这种积极的反馈能进一步增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提升班级每位学生的抗逆力有很大帮助。此外,多元评价中的互评机制能够让每一位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纳自身独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抗逆力。
四、 赋能“心”成长,实现抗逆力的提升
在中学教育环境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及生涯规划等多方面挑战,这些挑战极易转化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阻碍,对他们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栉风沐雨 应逆而生—我的青春之树”主题班会课,全程以生命叙事为脉络,为培育学生抗逆力开辟一条有效路径。班会临近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制作融入感悟与目标的抗逆力书签,并绘制未来十年的 “成长曲线图”。这一环节不仅助力学生明确目标、规划未来,还在绘制与书写的过程中,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为其从容应对逆境筑牢根基。此外,教师精心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包括阅读《抗逆力》等专业书籍,观看“逆行人生”等励志视频,从理论知识输入与情感共鸣激发两个维度,促使学生系统学习抗逆知识,深度汲取奋进力量。班会课运用多感官(触觉、视觉、动觉)协同参与和多样化表达形式(朗诵、书写、绘画) ,引领学生梳理自身的抗逆资源,深化对逆境的理性认知,切实推动抗逆力稳步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与荣誉感。通过班会实践及后续的持续跟踪并收集反馈,该课程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提升与应对挑战能力增强方面,成效显著。
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困境、亲子关系紧张及生涯规划困惑等诸多困境,这些共同组成其成长的逆境。主题班会课与生命叙事有助于学生深度认识自我、挖掘优势与潜力、有效应对逆境。实践表明,此类主题班会课与生命叙事在提升学生抗逆力方面成效显著。抗逆力培养对中学生成长至关重要,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保障。班主任和教育工作者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需创新运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多元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抗逆力。教育者自身同样需要提升抗逆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加强与家长、社区的合作,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抗逆力稳步提升。未来,基于学生抗逆力培养的教育策略优化路径研究仍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研究课题。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抗逆力培养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全体教育者责任重大,需勇担重任。梦想虽远,奋进可实现;道路虽艰,坚持可抵达。面对学生学业压力、人际困扰等成长困境,教育工作者应秉持积极态度,采用多元教育策略,提升学生抗逆力;同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心理韧性,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其成长为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汪晓薇.以积极心理赋能学生成长[J].江苏教育,2024(28):47-50.
[2]胡悦,何传琦,潘鑫,颜鑫月.中学生抗逆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探讨[J].教育进展,2024,14(2):1512-1519.
[3]郑剑虹.中国大陆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及其质量结合模式[J].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013:41-61.
[4]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