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
作者: 蔺明晓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积极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使他们具备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坚定信仰、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意义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面对各种价值选择和道德困境时,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地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作出积极的价值判断。
2.提高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是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学生通过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的事迹,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壮大和民族的骄傲,从而在日常行为中更加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的方法
1.利用好教材中的家国情怀资源。
教材作为教学的基础,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进行深入讲解。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深入解读,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奉献社会是一种爱国行为。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时事新闻,让他们了解当今社会中的一些积极奉献行为。这样,学生可以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讨论,让他们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积极奉献的精神。通过互动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国情怀,加深对其内涵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主流媒体,涵养家国情怀。
主流媒体是学生获取信息和认识社会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有关家国情怀的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通过多角度的信息传递和呈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公民义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与公民义务相关的新闻报道,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了解社会正能量,感受公民积极奉献的精神,从而涵养家国情怀。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与公民义务有关的纪录片、电视节目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家国情怀。学校还可以在校内刊物、校园广播等开设有关家国情怀的栏目,定期发布相关的文章。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动态和社会的变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3.开展实践活动,践行家国情怀。
实践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遗址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伟大。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主题班会、读书分享会等,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来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中国担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中国担当”为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的实际行动。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前往一些爱国主题的纪念馆、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先辈为国家作出的牺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或座谈,探讨“中国担当”的内涵和实践。通过听取专家的分享,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
培育家国情怀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通过发掘教材资源、关注主流媒体、开展实践活动等方法,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