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质增效策略

作者: 黄芬芳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文章主要分析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明确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原则,进而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质增效策略,以发挥语文作业设计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质增效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

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作业成效的发挥。一方面,一些教师未考虑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与认知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兴趣培养,导致作业量过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低年级语文作业就是拼音、汉字的重复书写与诗词、课文的死记硬背,使得作业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在“双减”政策践行下,低年级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实现作业设计的提质增效,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一)分层设计原则

面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基本学情,结合低年级教学目标、实际,明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体差异等要素,切忌“一刀切”模式的运用,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注重因材施教,设计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作业内容。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对作业的难度与数量进行调整,以此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得到提升,避免学生因作业难度过大而无从下手,从而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元互动原则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多元互动原则是体现“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有效方式。在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坚持多元互动原则,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到作业实践中,在与教师的互动交流中发展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与学生的动态化、智能化互动,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作业,并兼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三)知识整合原则

知识整合原则强调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凸显作业设计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可帮助学生构建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教师在低年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此外,知识整合原则要求教师将语文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一些贴合生活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提质增效策略

(一)减少作业量,提升作业质量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对作业数量进行严格地把控,运用数量更少、质量更优的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佳、学习主动性偏弱,在作业量较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作业量,采用简单、简洁的作业形式提升作业质量。例如,《荷叶圆圆》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认识客观事物,可简单表达自己的意愿。在作业设计中,可为学生设计如下作业内容。作业一,字词积累,朗读词语。词语:水珠、躺下、飞机、透明、翅膀。作业二,阅读《小荷花找朋友》《下雨的时候》等故事,并与父母、好朋友分享。作业三,画一幅“荷叶是我的……”图画,在课堂进行展示。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丰富作业类型

1. 提升基础型作业的趣味性

新课标提出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基础型作业的核心为识字、写字、拼音、诵读四个方面,教师可提升此类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趣味环境下主动完成作业。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二教学中,学生可在“查字典”栏目了解到遇到不认识的字可按照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来解决。对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基础的识字作业,让学生通过“识字小报”的形式总结之前所学课文中生字生词的偏旁,填写部首查字法汇总表,增强学习趣味性。

2. 提升发展型作业的实用性

新课标提出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内容。这三个学习任务群的侧重点不同,教师可据此设计发展型作业,增强作业的实用性。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后,教师可基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为学生设计发展型作业,凸显作业的实用性。作业一,‌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作业‌:‌让学生阅读关于洪水和治水方法的科普文章,‌了解洪水的成因、‌危害以及常见的治水方法,要求‌学生与同伴交流所读内容,‌并讨论大禹治水的方法与现代治水技术的异同。‌作业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作业‌:‌按照课文后第二题的提示,‌讲一讲“大禹治水”的故事。‌作业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业‌:‌思考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并尝试补充相关内容,‌解释大禹的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在这种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还能够让作业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综合素养。

3. 提升拓展型作业的跨学科性

新课标提出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内容,与知识整合原则不谋而合。跨学科学习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系课堂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与范围,发展学生多项能力。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可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增强学生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技能。例如,在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爱做手工”活动中,教师可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手工作品进行制作,并使用文字记录下每一个步骤与自己的想法,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关注综合能力,均衡作业比例

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作业的真正价值,合理调整作业内容,均衡作业比例,增强作业的选择性,进而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比例均衡并不是简单的作业数量增减,而是对作业深度进行整合与设计。因此,教师可采用单元作业设计的方式,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作业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完整性,从而帮助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三个作业专题,专题一是设计阅读任务,通过阅读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专题二是设计实践活动,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审美情趣;专题三是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深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教师遵循分层设计、多元互动、知识整合原则,减少作业量,提升作业质量,并基于学习任务群丰富作业类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均衡作业比例,从而确保作业设计契合新课标要求,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慧.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25).

[2]张炳成.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30).

[3]陈翠灵.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