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
作者: 谭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实施了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涵盖大规模工业转移和资源调配。该决策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催生出独特的三线精神。文章探讨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关键性、当前状况、面临的挑战及未来方向,旨在为四川地区文旅融合提供借鉴。
三线建设是我国国防安全遭受重大挑战时的战略抉择,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次空前工业迁徙。该阶段的工业布局与构建,既为我国国防安全筑牢物质根基,又催生了独特的三线精神与丰厚的革命遗存。岁月流转,这些革命遗存与地域文化已成为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在文旅融合新趋势下,三线建设革命遗存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迎来了崭新机遇。
三线建设革命文物的价值
历史价值:见证国家工业化进程。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大规模战略部署,强化了中西部国防与基建,抵御了外患,确保了国家安全。四川省境内遍布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迹、厂房及生活区。它们不仅是国家工业化历程的实物印记,还彰显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勤劳奋斗的精神。这些文物铭记着那个时代的拼搏之路,对中国近现代史、工业发展史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文化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与革命精神。三线建设革命文物蕴含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爱国主义教育及革命传统教育的核心媒介。在四川省境内,自攀枝花钢铁基地至绵阳科技城,每处革命文物皆铭记着三线建设前辈们的青春汗水,彰显他们无私奉献、敢于开拓的革命风范。这些文物通过展览、阐释、体验等手段,使访客亲身体验那段光辉历史中的英勇事迹,进而激发爱国情感,赓续红色血脉。
社会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增强社区凝聚力。三线建设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既体现对历史的尊崇,又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当地应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观学习,助推餐饮、住宿、交通等地方产业繁荣,促进就业增收。此外,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强化了社区内外的交流合作,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与凝聚力,为构建和睦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作为鲜活的历史范本,为青少年打造了直观且具象的学习空间。学校组织学生探访三线建设旧址、纪念馆等场所,能促使他们深刻领悟国家历程、感悟革命意志,塑造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类体验式教学方式,既丰富了教学素材,又提升了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有效落实了爱国主义教育。
地域文化特色与资源评估
四川省凭借独特的地理区位、富饶的自然资源及悠久的历史底蕴,培育了绚烂多彩的地域文化。在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之际,四川省的地域文化特质和资源禀赋,为探寻文旅融合新模式奠定基础。
地域文化多样性。四川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多维度上。地理上,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川南山地等地貌各异,催生了多样的地域文化。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历来为巴蜀文化的心脏地带,以慢节奏生活、美食丰富、手工艺精湛著称;川西高原主打藏族文化,雪山、草原、庙宇交织成独特风景线;川南山地则汇聚汉、彝、苗等民族文化,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环境。时间脉络上,四川地区历经巴蜀古文明至近现代革命文化的变迁,各阶段均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无论是实体形态的古建筑、传统技艺,还是非实体形态的神话、民俗节庆,均体现了四川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三线建设地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三线建设时期,四川省不仅累积了丰富的革命文物遗产,也悄然转变了本土的地域文化风貌。三线建设地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文化的深刻印记。该时期,众多工厂、科研机构及人才涌入四川,引入了前沿的工业技术与生产哲学,构筑了别具一格的工业文化景观。这些工业遗迹、厂房设施,既是国家工业化征途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与本土自然风光、民俗习惯相融合,打造出独特的工业旅游风貌。二是革命精神的延续。三线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波澜壮阔的篇章,更是革命实践的深刻体现。老一辈建设者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展现出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铸就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依旧鼓舞人心,成为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三是地域文化的革新与进步。三线建设时期,外地人口大量流入,为四川地域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来自五湖四海、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交汇,促进了文化的深度交流与交融,这一进程不仅拓宽了四川地域文化的边界,也为地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
加强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系统性保护是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石。四川省需统一规划,推动一系列保护、展示、整治及设施建设行动,塑造全面保护体系。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四川省应组建专项小组,针对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负责全面协调工作。深入调研,掌握三线建设革命文物及地域文化资源详情,制定精确的保护利用蓝图。该蓝图需界定保护范畴、目标、手段及执行流程,保障工作有序展开。二是连片保护,综合呈现。针对三线建设时期工业遗址、厂房、生活区等文物,采取连片方式保护,维护其历史原貌及完整性。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综合展示,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三是环境整治,品质升级。加强对三线建设革命文物周边环境的改善,升级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质量。实施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营造清洁、生态的旅游氛围。同时,强化文物本体保护修缮,保障安全稳固。
提升展陈水平,优化展示体系。展陈能力的飞跃是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的核心驱动力。四川省需扎实推动中小革命场馆“百馆精进”计划,促进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能力强化、展陈与宣教品质升级。一是管理体系优化。构筑并完善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管理架构,明晰各级政府及部门权责。通过人员培育、管理制度健全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与水平。同步强化革命文物日常管理维护,保障其安全无损。二是研究能力强化。深化三线建设史与地域文化研究,发掘内在价值。依托专家学者的专题研讨、学术论坛等形式,促进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并加强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运用,构建全面信息库,为访客提供高效、多元的信息服务。三是展示与宣教品质升级。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展示网络,促进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的无缝融合。通过专题展览、文化活动等,展现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革命情怀与地域文化特色。
注重活化利用,讲好革命故事。活化运用是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的关键策略。四川省需全力推进全省革命博物馆、纪念馆“一馆一课”大型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塑造系列“纪念馆内的思政教育课”“革命旧址中的思政教育课”典范。一是纪念馆内的思政教育课。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内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空间或展区,通过讲述革命历程、展出革命文物、放映革命影片等途径,让访客在游览之际接受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并可邀请专家学者、老革命家后裔等举办专题演讲或圆桌对话,提升思政课的精准度与实效性。二是革命旧址中的思政教育课。依托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迹、车间、居住区等革命旧址,实施现场教学。通过引领访客游览旧址、聆听讲解、生活体验等手段,使访客切身体验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与革命精神。并可融合地域文化元素,举办多元文化活动,如民俗展示、手工艺创作等,加深访客的文化感受与参与度。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新契机
三线建设遗址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四川省以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为重点,开发红色旅游项目。例如,创建三线建设纪念馆、三线建设主题公园等红色旅游胜地,展现三线建设时期的奋斗精神与革命精神,吸引访客前来体验学习。此外,融合红色文化节庆、红色研学之旅等形式,深化红色旅游项目的内容与形式。
地域文化旅游产品。四川省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创建三线建设历史文化与川菜、川剧等主题相融合的旅游线路,使游客在美食品鉴、戏曲观赏、民俗体验中领略四川地域文化的非凡魅力。此外,融合本地自然景致与旅游资源,推出休闲度假、生态游等多元旅游产品。
融合型旅游产品。四川省将三线建设遗址融入地域文化,开创结合型旅游服务。例如,规划三线建设主题的工业游路径,让游客在探访工业遗迹时,认知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同时,融合本土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开展富有地域标签的工业旅游体验活动。另外,创作以三线建设为题材的电影、文学作品等文化创新商品,迎合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样需求。
旅游线路设计与体验提升策略。旅游线路设计。四川省依据三线建设遗址与地域文化资源的布局,规划科学合理的旅游路径。例如,将三线建设纪念馆、工业遗迹、自然景观点、民俗村落等要素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路线。此外,针对游客的不同需求与兴趣焦点,定制多样化的主题路线,如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等专题线路。在设计线路时,需强调连贯性与通达性,保障游客顺畅游览各景点。同时,兼顾游客的体力消耗与时间安排,科学设定游览时长与休憩时段。
体验提升策略。为了优化游客的旅游感受,四川省需聚焦以下关键领域的提升。一是强化旅游解说体系构建。通过增设解说标识、循环播放解说影音、供应详尽解说资料等手段,给予游客全方位、精确且吸引人的解说。同时,聘请资深讲解人员,实施现场解说,增强游客的沉浸感与满足感。二是升级旅游服务质量。加大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育及监管力度,提升其服务意识及专业技能。同时,强化旅游设施的保养与管理,保障游客的安全及舒适体验。三是拓展旅游体验活动。依托三线建设遗址与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如工业遗迹探险游、民俗文化沉浸体验、自然风光摄影赛等,使游客在亲身参与中领略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的非凡韵味。
文章探索了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融合的路径。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活化运用,三线建设革命文物与地域文化实现深度融合,为四川文旅产业增添新动力。两者融合既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