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阿坝研究困境与路径

作者: 李芳

红军长征在阿坝研究困境与路径0

红军长征在阿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强烈的主题特征和突出的个体差异性。厘清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基本史实,多视角深化其研究,不仅对丰富拓展整个长征史研究,传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而且对强化民族地区革命文化认同,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长征文化实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军长征在阿坝研究现状

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川西北阿坝地区转战停留达16个月之久,为阿坝地区注入了厚重的红色基因,积淀了数量众多、弥足珍贵的长征文化资源,为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史实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第一,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概述。在阿坝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召开了10余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会议,实施土门、松潘、夏洮、绥崇丹懋四大战役,经历了包座战斗、龙日坝战斗、毛儿盖战斗等数十次战斗。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党政群团组织、地方革命武装。翻过夹金山、梦笔山、虹桥山等3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3次穿越松潘草地。各族群众通过筹粮熬盐、当通司向导、直接参军等方式支持党和红军。据相关不完全统计,阿坝地区各族人民支援红军各类牲畜2万余头、粮食2000多万斤,先后有5000余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红军长征在阿坝基本史实的研究参考综述。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史实研究,主要包括基于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对红军长征在阿坝基本史实的梳理与论证,以及州级层面和各县(市)根据自身史实与现实发展需要,将红军长征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展开系列研究。

红军长征在阿坝基本史实研究参考主要以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为主,补充参考包括阿坝州州级层面和各县(市)公开出版的系列史实类书籍等。目前,参考引用较多的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公开出版的相关图书主要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毛泽东年谱》《红军长征史》《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红军长征在四川》《红军长征在四川图志》《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张国焘问题研究资料》等。

阿坝州各级层面公开出版的系列史实类书籍主要有:《中国共产党阿坝州历史》《长征在雪山草地》等。由于州级层面缺乏第一手档案资料,相关书籍对某一问题的史实表述可能存在不一致,甚至出现史实偏差等问题,需甄别使用。

此外,阿坝现有大量学者注重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的创新性运用研究。他们将红军长征史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阿坝段建设相结合,厘清各地红军长征史实,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阿坝段建设策略研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雪山草地段建设策略研究》《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视角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雪山草地段建设价值意义探究》等;注重长征史融合性发展,关注其社会经济价值研究,如《基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的若尔盖县红色旅游发展研究》《阿坝州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创新研究——以黑水县为例》等;关注相关县市地方史实梳理研究,如《浅析松潘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金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

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限界与研究困境

红军长征史作为中国革命史与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特殊性。因此,详细罗列党中央有关文件、有关精神中对红军长征在阿坝相关重点史实的界定和评价,有助于准确把握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研究的底线和红线,有助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运用并把握史实的历史意蕴和时代印记。

第一,红军长征在阿坝重点史实限界。一是关于建立少数民族苏维埃政权。据初步统计,中国工农红军在阿坝期间先后组建了包括格勒德沙共和国在内的200余个少数民族苏维埃政权。但需要说明的是,要特别注意这些少数民族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理论依据和组织依据。沙窝会议上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明确指出:“估计到少数民族中阶级分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我们不能到处把苏维埃的方式去组织民族的政权。”又指出红四方面军虽然在帮助少数民族组织游击队、建立政权、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目前建立西北苏维埃联邦政府是过早的。”

二是关于张国焘个人错误和红四方面军。党中央一贯要求把张国焘的个人错误和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区别开来。《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政治局认为必须采取一切具体办法去纠正张国焘同志的严重错误,并号召红四方面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折中倾向做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与红军。《中央关于对待原四方面军干部态度问题之指示》中再度重申:“抗战五年来的实践,考验了原四方面军干部,在本质上是诚实的,坚决的,证明了一九三七年反对国焘路线时,中央所作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通过以上的梳理,明晰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限界和需要高度注意的问题。

三是关于少数民族群众支援党和红军。当时,阿坝承担了支援10万余主力红军的历史使命,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红军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曾提到红军来之前和来之后当地群众对红军态度的变化。这比较符合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红军的认识过程,从戒备到接受再到感召。现下有两种认识应该避免,即完全否认和无限夸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红军的支援。当下,我们应更多地强调感党恩、跟党走。

第二,红军长征在阿坝研究困境。一是缺乏一手史料。受阿坝州自然环境和当时党面对的特殊政治环境影响,红军长征在阿坝保留的原始资料较少,加之缺乏第一手档案,现有研究基本依托公开出版的图书,但其记述的史实存在不一致性,给阿坝州表述史实造成一些困惑和纷扰;有些基本史实梳理无法精准。例如,有些图书将沙窝会议记述为一次,即1935年8月4日至6日;有些图书则记述为两次,一次是前述时间,一次为8月19日。此外,阿坝缺乏对阿坝具体参军及牺牲人数的登记等。

二是文化精神研究欠缺。从现有研究来看,阿坝州注重红军长征史实梳理研究,未充分挖掘长征精神的阿坝内涵。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提出“长征系列精神”“长征子精神”的概念,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和认同,他结合相关概念,对长征精神谱系加以论述并对“雪山草地精神”作出相关概述。目前,阿坝对“雪山草地精神”的研究,还未形成系列成果,对其精神内涵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研究视角滞后。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史实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最为典型的是“政策——效果”模式,这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跨学科融合性研究也较为缺乏。目前,红军长征在阿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学学科范围内的不同层面的分析,较少创新性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研究。例如,将红军长征在阿坝与民族学相结合,重点阐释其在民族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现实价值等,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针对长征史研究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研究较多侧重保护与投入,缺乏对其创造性转化后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研究,使得长征史研究在民族地区缺乏现实内驱力。

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研究张力与路径

我们需要全面掌握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历史信息,以政治的立场和历史的眼光看待,在实际研究中注意把控相关原则,切实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根本依据,为今后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研究赋予张力,探索新路径和新视野。

第一,以历史为准绳,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深化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探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因革命的暂时失利而进行的战略性转移,不能以长征为节点否认长征前后的革命实践。深化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探究不能局限于局部地区的史料看待整个长征历程。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以党中央关于张国焘的几个文件精神为遵循,澄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同时,还要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对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研究,必须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增强主动性,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此外,上级党史、档案部门需给予阿坝州大力支持,提供相关史实资料和指导,有效解决历史表述不清和敏感问题。

第二,以资源为载体,强化“雪山草地精神”研究。“雪山草地”是独特精神标识,在一定意义上“雪山草地”就是红军长征在阿坝的代称。曾有学者沿着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行军路线进行考证,并得出结论,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翻越3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这些都是研究红军长征在阿坝史实不可多得的资源。当务之急,要查漏补缺,具体考证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期间翻雪山过草地的行军路线,分门别类地整理相关将帅的回忆录,分类展现红军长征在阿坝理想齐天、党群一心、官兵一致的非凡历程。此基础上,强化“雪山草地精神”研究,加深对其内涵、意义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雪山草地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精神支撑作用。

第三,以“融合”为媒介,创新研究视角。要打破研究模式的单一与固化,就必须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例如,从性别史、政治社会变迁角度研究长征。促进长征史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融合”发展,凸显其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充分挖掘长征资源,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不断拓展长征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研究,探索构建“长征+”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充分发挥长征史研究在研学教育、乡村文化旅游、民俗民宿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除此之外,民族地区更应该注重长征史与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研究。

(作者单位:中共阿坝州委党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