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翠:深耕万亩田, “油”出丰收路

作者: 惠之

黄桃翠:深耕万亩田, “油”出丰收路0
黄桃翠:深耕万亩田, “油”出丰收路1
黄桃翠:深耕万亩田, “油”出丰收路2
黄桃翠在查看油菜生长情况

她二十年如一日坚持油菜超高含油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创新,带领团队在农村扎根,把实验室建在田边,成功把“三碗菜籽一碗油”变成“两碗菜籽一碗油”。她培育的“庆油3号”创造了中国油菜籽单产及含油量最高的纪录,“庆油8号”再度刷新纪录。她就是重庆市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研究员黄桃翠。她研制培育的油菜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000余万公顷,新增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从老师变成了油菜育种员

2005年,黄桃翠还是湖北省一所高中的生物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篇名为《一颗种子要改写世界油菜历史》的报道,讲述了油菜育种专家、西南大学教授李加纳将油菜的黄籽、高产、高油等性状相结合,创立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黄籽油菜育种技术体系的故事。没想到,这篇报道彻底改变了黄桃翠的人生轨迹。

“黑乎乎的油菜籽通过育种就变成了黄色,这比魔法还神奇。”当年28岁的黄桃翠觉得这个培育的过程特别新奇,也因此迷上植物遗传学。于是,她白天讲课、晚上自学,第二年就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作物遗传与育种专业的研究生,师从李加纳教授,自此开启了油菜科研的历程。

2009年,黄桃翠研究生毕业,跨入重庆市农科院大门时,她还有些茫然。农科院招她做油菜育种员,但应该育什么样的种子呢?院领导与她谈话时说:“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可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油菜种子呢?为了得到答案,她走进田间地头做调研。“当然一是产量高、二是出油多嘛!”农民简单地回答着。但在过去,行业内不少育种专家认为:高产难高油,高油难高产,两个指标很难统一。“我就是要敢于突破固有思维,育出既高产又高油的油菜!”

这是一个艰难的起步,必须下苦功。油菜试验田有10公顷,项目科研人员就黄桃翠一个人。她就在这10公顷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小小的试验田块被她仔细地分成了1000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被插上了各自的“身份证”。黄桃翠对油菜的研究着了迷,她就像贴心的保姆,细致地照顾着每个单元里的50株油菜苗,从育苗、播种、栽插再到收割,油菜是否得病?对肥料需求量有多大?出苗期是否一致?她都得逐项记录。除了农忙时节会请几个工人外,大部分的活儿都得黄桃翠自己干。

科研农业的烦琐,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最累的是油菜花的人工授粉工作。“农民种油菜,靠的是勤劳的蜜蜂来授粉。”黄桃翠说,但他们育种授粉,全靠人工进行,“在油菜花蕾还没有打开的时候,我们就用镊子小心地把花瓣别开,将雄蕊夹断去雄,再将另外植株的花粉涂上进行杂交。”这个人工授粉的动作要重复好几万次,黄桃翠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常常累得直不起腰。

10年“磨”出

中国含油量最高“油菜籽”

黄桃翠说,收集、鉴定、评价、创制好的育种材料,往往是大海捞针,只能反复尝试。

2013年11月,实验油菜品种要做大面积试点,怀有两个月身孕的黄桃翠去贵州铜仁观测苗情。她至今记得,那时自己的妊娠反应很严重,但是试验数据不等人。黄桃翠硬是在颠簸的路途上撑过了9个小时,在第二天中午赶到了试验田。她用皮尺挨个测量每株苗的根茎、苗高,仔细数着每株苗的叶片数,“生长数据都正常,心里才有底。”

油菜育种培育工作不能间断。孩子出生刚满40天,黄桃翠就带着他一起住进了田埂边简陋的临时住所。房间没有门,她就挂起一张床单,简单地将房间分隔;工作间隙,她在田埂边找一块空地哺乳。孩子就这样在油菜田边一天天成长,而黄桃翠培育的新品种,也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慢慢成熟……

2015年,经过不断摸索和创新,第一个高产油菜品种“庆油1号”成功问世。当时,正在国外访学的黄桃翠听到这个好消息后喜极而泣。“庆油1号”推广后,黄桃翠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她白天在油菜田间奔走,收集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晚上又泡在实验室里,想办法让油菜品种更加完美。

黄桃翠:深耕万亩田, “油”出丰收路3
本文主人公黄桃翠

2016年,黄桃翠牵头研发的油菜特高含油品种“庆油3号”先后通过品种申报、育种检验、专家审定论证排名、获得国家审定等流程,含油量高达49.96%,创造了全国油菜单产及含油量新纪录。“49.96%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实现了两碗菜籽一碗油的目标!”黄桃翠激动地向农民朋友解释道,“之前的品种要三碗菜籽才能榨一碗油,而‘庆油3号’只要两碗菜籽就能榨一碗油,这是油菜籽领域的巨大进步!”农民朋友笑得合不拢嘴。2019年,黄桃翠研发的“庆油8号”再次打破纪录,让油菜的含油量达到51.54%。中国农业科学院发来贺电,向黄桃翠表示祝贺,相关专家纷纷向她竖起大拇指,夸赞道:“黄桃翠,你了不得啊!”黄桃翠乐呵呵地说:“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老百姓的油罐子里多装中国油。”

在一次讲座上,黄桃翠提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我的小儿子在填报家庭信息时问我,‘妈妈,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啊?’我自豪地说,‘妈妈可以算是科学家吧。’小儿子又疑惑地问道,‘妈妈,你确定吗,科学家不是应该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在办公室做实验或写报告吗?为什么你每次加班,爸爸带我去看你,你都在和一大群农民伯伯种地呀?’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然后,小儿子直接在职业那一栏填上了‘种地’两个字。我动情地搂着小儿子说,‘儿子,你说得没错,妈妈是种地的,科研论文就应该写在大地上!’”

每朵油菜花都是百姓给她的奖章

中国虽是全球第三大油菜籽生产国,但也是第二大油菜籽消费国,油菜籽供需缺口较大,依赖进口。黄桃翠呕心沥血,为中国油菜籽的生产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黄桃翠眼中,要推开油菜育种世界的一扇扇大门,挖出一个个“珍宝”,绝不能关起门来搞科研,“虚心求教,借别人所长,才能让创新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

一次,黄桃翠得知,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种子站站长掌握着杂交油菜化学去雄的“绝技”,一旦掌握了这门手艺,就能省去很多人工去雄的环节,育种效率大大提高。为了学手艺,黄桃翠3次上门求教,每次看着站长在地里忙,黄桃翠就默默地守在他旁边帮忙,也不多话,就等人家空闲的间隙,提出自己的问题与他进行探讨。黄桃翠虔诚得像个小学生,那位站长被她感动了,终于将“绝技”传授给了她。在站长传授经验的基础上,黄桃翠开始实践摸索。什么样的油菜地适宜怎样的配方浓度?黄桃翠背着喷雾器下地一遍遍试,一笔笔记下试验数据。

黄桃翠经常接到陌生人的来电,“对方都是农民,他们几经辗转联系到我,只是为了道一句感谢。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这辈子值了。”如今,发微信、打电话找黄桃翠的人越来越多,她无法全然顾及。但农民问到的所有和农业技术相关的问题,她都会认真回答。黄桃翠说:“如果一种栽培技术或种植方法能提高产量,我会毫不犹豫地到地里去跟大家讲解。”

2022年3月底,黄桃翠下乡做调研,穿梭在平坝与高山之间,她一眼就认出了她培育的“庆油3号”。一个60多岁的老农听说黄桃翠是育种人,转身就走了。就在黄桃翠疑惑的时候,老农却捧着一大束鲜花气喘吁吁地跑来,说:“黄老师,我种了一辈子油菜,从没种过像‘庆油3号’这么好的品种,5公顷的地我卖了7000多元钱!”黄桃翠很开心,这是一种被老百姓信任、被老百姓称赞的幸福,这里的每一朵油菜花,都是老百姓给她的奖章!

为了把“庆油系列”油菜品种推广好,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2016年至今,黄桃翠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油菜主产区打造示范田,召开田间示范现场会达数百场次。在现场会上,黄桃翠不厌其烦地解答种植户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时,为弄清种植户提出的问题,黄桃翠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反复询问,找准病根,避免给种植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科研永无止境,就是要不断直面国家所需、人民所盼。”黄桃翠几乎每日在田间地头奔波,总能发现各种问题。根肿病如同油菜的“癌症”。2024年,黄桃翠团队攻关推出的新品种“庆康”系列,抗根肿病的同时,也让油菜的含油量高达53.17%,再创中国油菜籽含油量最高纪录!黄桃翠让“油瓶子”里装进了更多的中国油,也带动了广大油菜种植农户大幅增收。

在油菜地里一路摸爬滚打,黄桃翠成绩斐然,荣誉满贯,她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等称号,还获得了农业农村部丰收奖中的“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面对未来,黄桃翠信心满满地说:“科研路上要立恒心、下苦功,培育出更多高产高含油量的油菜籽品种,并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乡村振兴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再立新功!”

责编/高爽

E-mail:[email protected]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