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治疗心疫的药方
作者: 宝树庞亚维的《织心之旅》是一篇融合了硬核科幻设定和人伦情感的科幻小说。小说中设想了一种称为“心疫”的全球性医学危机,并通过“时空纤维编织技术”这一科幻设定,探讨了科技与人性、身份认同与伦理困境之间的复杂纠结关系。
小说的核心科幻概念“时空纤维编织技术”根植于“平行时空/宇宙”的科学假想,可能继承了刘慈欣的《纤维》、克劳奇的《人生复本》等名作在这一主题上的探索,而又有自己的发挥。这一设定不仅为故事提供了宏大的叙事框架,也提出了一个极具思想性的问题——如果技术能够操纵高维时空的弦体振动,让人在不同的平行空间中“剪切复制”,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人性的是非善恶,又将如何论定?复制与剪切带来的“弦体交融”,或许隐喻了科技对个体存在的解构与重组。
陆珂与母亲的关系是小说的情感主线。母亲因逃避现实主动加入实验,却在时空穿梭中陷入对儿子的执念;陆珂则在复制弦体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母亲藏匿的真相。两人的重逢看似温情的救赎,却成为一种伦理拷问——母亲以“爱”为名,试图将陆珂困在精心筛选的完美时空,却暴露了自身对现实的逃避与对控制的渴望。这种扭曲的亲情,与陆珂和仿生人艾米丽之间纯粹而平等的依赖形成鲜明对比。尽管艾米丽并非真正的人类,却以机械的躯壳承载了人性的情感,反衬出人自身在科技作用下的异化与失衡。陆珂最终拒绝留在母亲构建的乌托邦,而选择回归充满缺憾的原有时空,也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何以为人”的问题: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选择最美好世界的自己,而在于对自身责任的守护。
小说采用非线性叙事,将现实实验、时空穿梭与记忆回溯交织成一张精密的网。例如,实验初期对记忆的强制提取,与后期陆珂在时空门中与母亲的对话形成呼应,暗示“记忆”本身就与另一种维度的存在息息相关。而“银白色光点”与神秘纸条的反复出现,则像一条隐秘的线索,将科技阴谋与人性救赎串联起来。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层次感,更让读者在虚实交错的迷宫中,逐步逼近真相的核心。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心脏”这一核心意象的多重隐喻——它既是医学意义上的器官,又是情感与记忆的载体,更是串联不同时空的量子弦体。这种象征性的意义,让科幻设定与人文关怀实现了深度融合。
小说也有一些可能需要改进的不足,比如说,作品集中了科技伦理、亲情救赎、人机恋情等多重主题,显得焦点分散,主次不明。例如,艾米丽作为仿生人,其存在意义仅停留在“伴侣”层面,未能进一步发掘其自身的价值;而前半部分关于“心疫”充满大量细节的浓墨重彩描述,也只是后文中高维时空穿梭的引子,使得前后部分不无断裂感。
总之,《织心之旅》以其独特的科幻设定、多重的人物关系与两难的伦理追问,构建了一个虽非完美,但令人印象颇深刻的世界观。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在可以无限复制的虚拟世代,我们是否能寻回自己那颗独一无二的“本心”?答案或许正如陆珂的选择——接受生命的不足,拥抱真实的自己和爱的能力,才是治疗科技时代“心疫”的药方。
责任编辑 李知展
评论:
宝树,科幻作家,定居西安。著有长篇小说及中短篇集《观想之宙》《时间之墟》《我们的科幻世界》《美食三品》等十余部,曾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科幻星球奖·文学奖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日、德等外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