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策略
作者: 俞周健【摘要】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在教育理想和人为关怀驱动下形成的学习团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师生明确共同的学习目标,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制订明确的课堂规范,提供多元的学习任务,激发学习的热情。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应当开展层级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概念构建式教学、反思式教学等,以促进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俞周健(1992—),男,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学习共同体重构了教学结构,构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第二,课堂学习共同体变革了教学机制,致力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生态,倡导自主学习、深度交流等先进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实现成长。小学科学课程强调个人及团体间的协同发展,即每个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和他人沟通协作,建立协作互惠、互助双赢的多维关系[1]。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学习共同体表现为共同的学习目标、和谐的学习氛围等。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具体阐述如下。
(一)共同的学习目标
成员之间的共同愿景构成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础。这一共同愿景如同磁铁一般,将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激发成员强烈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促进团队内部的紧密合作。作为助学者,教师应该让学生秉持互助合作的精神,了解并尊重团体内部的学习特点,制订既有挑战又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并鼓励团体成员努力朝着总体目标前进,从而激发团体成员的学习动力和凝聚力[2]。
(二)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基石。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表达和提问。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
区别于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学生角色的根本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旁观者,而是学习舞台上的主角。在这一共同体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倾听学生的声音、需求,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多元的学习任务
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个性迥异,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挖掘学生的潜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展现学生的个性和专长,为团体增色,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五)高涨的学习热情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激发成员的内在学习动力与兴趣。教师巧妙搭建桥梁,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环境能够持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树立自信心[3]。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科学教学策略运用
“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新兴概念,在具体运用时依赖一定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能够实现“课堂学习共同体”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实操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开展层级式教学
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的层级式教学策略,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应根据科学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合理细分课程目标,以实现分级课程教学。层级式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层级结构。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核心点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空气是不可或缺的物质,了解空气的多重性质与变化。教师应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整理探究所得,构建关于空气的基础认知框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及理由。有的学生认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占据空间;有的学生根据生活中气球吹气后会变大的经验,判断空气占据空间。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下,笔者引导学生设法证明自己的观点。笔者为学生准备一个漏斗、一个小口瓶、一块橡皮泥以及装有水的烧杯,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生想到可以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然后向漏斗里倒水。尽管学生的这一设计存在不足之处,但笔者并没有急着指出,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操作。部分学生在做实验时发现,瓶子能够顺利注满水,于是认为空气不占据空间。但有的学生反驳:“说不定倒水的时候空气跑了。”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空气跑了的话,会从哪里跑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推理能力,同时结合笔者提供的橡皮泥,想到应该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在封住瓶口后,学生再倒水时发现水不再那么顺利地往下流了,这证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在层级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循序渐进地设计学习项目。层级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实施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训练,开展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发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不同的声音”的教学中,笔者将教学重点集中在理解声音的音调与音量差异上,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设计了三项活动:“猜声音”游戏、探索音量变化、分析音调强弱。
在“猜声音”游戏中,笔者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乐器发出来的。接着,笔者挑选若干名学生,让他们在教室外发出声音,让教室内的学生判断声音是由哪个同学发出的。由于这一活动具有显著的游戏属性,因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现,生活中的声音是有区别的,可以通过声音的特点区分不同声音。
在探索音量变化时,笔者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不同的力度敲鼓,然后让学生感受音量的变化,并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分析音调强弱时,笔者让学生制作“水琴”,即在相同的瓶子中装不同量的水,然后分别敲击这些瓶子,听听声音的不同,并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在活动过程中,笔者还让学生准备风铃,分别敲击不同长度的金属管,比较声音的差异。
教学活动将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共同的任务展开合作和交流,积极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主动性。
(三)开展概念构建式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十分重要,会影响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知识,导致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学习习惯,运用概念构建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生动的实地调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走进自然环境,收集各种材料,如树叶、石头、塑料瓶、玻璃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通过收集与分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材料虽然千差万别,但都可以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分类的知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提升科学素养。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教师开展概念构建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认识科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形成对科学概念的深度认知。
(四)开展反思式教学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习得不应是僵化的,而是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完成的。在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后,教师有必要开展反思式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完“不同的声音”一课后,笔者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方式。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获取了新的知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科学知识的清晰认知。通过交流和反思,学生能够明确后续的学习方向,优化学习策略,更高效地开展科学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相较于知识积累的过程,反思式教学是在学生获取知识后开展的教学。这种基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反思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元认知,使其主动选择和优化学习策略,同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
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针对当前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构建师生之间互动共享的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萍.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21:1857-1859.
[2]任丽珺.“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探究[J].天津教育,2021(15):130-131.
[3]吴小汝.“课堂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