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研究分析
作者: 金国正项目式学习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推动地理教学创新。为此,教师应关注项目式学习的设计,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地理教学效率,具体如下。
一、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所谓的项目式学习,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样化学习资源,针对性处理项目中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明确主题和设计方案,其次是实施项目,最后是展示成果与归纳反思。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路
1.明确主题。
地理知识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自然地理的知识比较烦琐。明确地理课堂主题,应从核心知识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宏观研究,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深刻印象,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以驱动性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地理教师应适当调整问题设计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问题。
3.优化项目式学习资源。
对于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实施,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制定的目标对任务进行处理。在解决多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项目式学习的目标,这样,学习的方向才不会偏离。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教师要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4.关注学生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过渡指导。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正确把握高阶思维与低阶思维之间的关系,前者以低阶思维为前提进行加工,后者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消化和优化。
5.搭建完整的地理知识学习支架。
搭建学习支架,即组织学生加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拓展学生“最近发展区”。支架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第一种为问题支架,即创设开放性问题或者启迪性问题。第二种为图表支架,即统计表、流程图或示意图。第三种为概念支架,即学习单和微课。第四种为认知支架,即思维导图或结构图。第五种为能力支架。第六种为素养支架,即创造性素养和探究性素养。第七种为资源支架,即纪录片或网络视频等。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地理事物的具体含义。
三、项目式学习的案例介绍
1.学习依据。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时,在项目式学习中明确了节约用水与保护水资源的学习主题。首先是教学基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课程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水体种类,分析水体的互相转换情况,研究人类运用水资源的现状,明确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其次是项目来源。强化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国家持续性发展与建设的主要举措,更是解决水资源匮乏与水资源污染问题的一个途径。最后是项目特点。水是人们生活必备的一个元素,可是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教师应该彰显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组织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项目式学习的进展。
2.项目制定。
首先是研究课程目标,从核心素养的基本组合要素出发,制定阶段认知学习目标、思维发展学习目标。其次是项目式学习的问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人们应该选择哪种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怎样把节约水资源落到实处?如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教师组织学生分析探索新问题,特别是总结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水污染问题的体现、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学生分析了陆地水体的基本类型和海水运动的规律后,更为全面地掌握了项目式学习的主题。
3.项目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评估项目实施成果和学生的积极表现,带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过程中充分落实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理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带领学生围绕某个项目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给学生设置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带领学生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巧妙地进行项目式学习设计,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全面体现项目式学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