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初体验
作者: 石毛妹在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道法)课堂尝试并探索运用议题式教学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转化,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而言,议题式教学在道法课堂有着独特的应用优势。基于某一议题引导学生进行一定广度与深度的思考,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多的认识,从而奠定知识积累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初步体验略谈一些粗浅观点。
一、议题式教学优化道法教学理念
道法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窄化成现成观念向学生的单向传递。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教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自主建构的观点,才能将这些观点植根于内心,使其成为对自身言行有着积极影响的动力源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阐述的是人与国要有相应的德行与法治,而国又是由人组成的,只有每一个人都具有德行与法治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人立国兴。站在初中学生的角度,欲立德和形成法治意识,就要有相应的学科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在良好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这样的理解来看议题式教学,可以发现采用这一教学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用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单向的传递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例如,统编版道法九年级上册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与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具有显著的衔接关系,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议题式教学来达成教学目标。在设计议题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本单元中的“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参与民主生活”“夯实法治基础”“凝聚法治共识”四个内容,实际上可以转化为具体的议题。当然,这里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议题应当如何设计。笔者考虑到学生对“民主”认知的循序渐进性,首先设计了一个大议题:探究民主与法治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而后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议题,如:基于中国国情的民主与法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民主与法治的推进对每一个公民有着怎样的要求?请举例说明。
后续的教学实践表明,这样的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能够让学生形成较为牢固的思想认识。
二、议题式教学改善学生学习历程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议题式教学及其运用,重要的抓手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历程。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在议题的引导之下有着怎样的学习经历,又有着怎样的学习体验。一般认为,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并评价议题式教学,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从而让议题式教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在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的思考过程是丰富的,所得出的结论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学生在面对“基于中国国情的民主与法治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这一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中国人口众多这一实际情形,提出中国的民主推进应当是循序渐进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推行民主,也不能将西方的民主标准直接套用到中国来。笔者对学生的这些观点感到非常惊喜,因为此前很少有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真知灼见。那么这些学生为什么能够有这些观点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生活中对此类问题早有思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议题式教学激活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因此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体验,所得出的结论也更有说服力。
三、议题式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实践及其相应的反思表明,采用议题式教学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兴,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教师的专业成长决定着对学科的认识,影响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真正有智慧的道法教师,一定会认识到本学科的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塑造学生的精神,而这又需要学生的主体体验与主动建构,因此单向的传递甚至灌输是完全没有效果的。
当教师形成这样的认识时,就会借助于议题式教学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而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提升,这就是师生智慧共生的真实含义,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