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人形机器人入侵
作者: Cade Metz某个清晨,我敲响了加州红木城一栋漂亮的双层住宅的大门。几秒后,一个没有面孔、身着米色紧身衣的机器人打开了门,它腰身纤细,双腿修长。
这个苗条的人形机器人向我打了声招呼,说话似乎略带斯堪的纳维亚口音。我主动想要握手。它一边与我握手一边说:“我的握力很强。”当屋主,挪威工程师伯恩特·伯尼奇(Bernt Børnich)让它拿些瓶装水时,机器人转身走进厨房,单手打开了冰箱。
人工智能已经能够驾驶汽车、撰写文章和编写代码。如今,人形机器人这类具有人类外形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正准备走入我们的家,帮助我们承担日常家务。伯尼奇是初创公司1X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他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将机器人Neo卖给硅谷及其他地区的上百个家庭。
该公司只是计划向家庭和企业出售人形机器人的众多公司之一。据技术行业数据研究公司PitchBook统计,自2015年以来,投资者已向50多家初创公司注资共计72亿美元。去年,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额达到了16亿美元的新高。这还不包括伊隆·马斯克(ElonMusk)及其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自2021年以来为研发人形机器人Optimus(擎天柱)投入的数十亿美元。
伯尼奇和马斯克等企业家认为,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承担大量当前由人类完成的体力劳动,包括擦拭台面、清空洗碗机等家庭琐事,分拣包裹等仓储类工作,以及在装配线上组装汽车等工厂类工作。

一些更简单的机器人,例如小型机械臂和自动运输车,早已在仓库和工厂中分担了不少工作。如今,各公司断言,通过模仿人类的行走、弯腰、转动、伸手、抓握等动作以及完成各类任务的方式,这些机器能够胜任更多任务。这些公司认为,由于房屋、办公室和仓库本身就是为人类设计的,人形机器人相比其他类型的机器人在适应环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发人形机器人。得益于机器人硬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进步,机器人能快速学习新技能。但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尚是幻景。网上早已有大量展示这些机器惊人灵活性的视频,但他们往往是由人类远程操控的。像把碗碟放进洗碗机这样看似简单的任务,对它们来说其实并不简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学教授肯·戈德堡(Ken Goldberg)指出,“网上的很多视频给了人们一些错误印象。人形机器人的外形像人,但行为方式往往并不像人。”
Neo之所以用斯堪的纳维亚口音说“你好”,是因为它实际上是由一名挪威技术人员在伯尼奇家的地下室远程操控的。(该公司未来计划设立呼叫中心,让数十名技术人员远程协助机器人。)它还能自主穿过餐厅和厨房,但说话和手部动作还是由技术人员通过VR头戴设备和两个无线操纵杆来远程控制。机器人仍在学习如何自主适应这个世界,至少目前,它们仍需要大量帮助。
大约一年前,我首次造访了1X的硅谷办公室。当一个名叫Eve的机器人开门走进房间并关上门时,我一度怀疑这位大眼睛的机器人其实是个穿着戏服的真人。Eve靠轮子移动,而不是靠腿。但它仍然给“人类”以人的感觉。我不禁想起了1973年伍迪·艾伦的科幻喜剧《傻瓜大闹科学城》中也有一众机器人管家。
当时,该公司的工程师已经造出了Neo,但它还不会走路。公司实验室的墙上挂着它的早期版本。2 022年,伯尼奇与一位名叫埃里克·姜(Eric Jang)的人工智能研究员通过Zoom开了一次视频会议。姜当时在Google硅谷总部的机器人实验室工作,伯尼奇则在挪威经营着一家名为Halodi Robotics的初创公司。
一位潜在投资者让姜收集一些Ha lo d iRobotios的信息,确定这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于是伯尼奇展示了Eve,灵感源自于科幻小说(他个人最喜欢的是1982年上映的电影《银翼杀手》)。姜被Eve的动作迷住了。他将这次Zoom会议类比为美剧《西部世界》中的一幕:一名男子参加鸡尾酒派对,震惊地发现房间里所有人都是机器人。
“ 我看到了一种超乎我想象的硬件水平。”姜说。那位投资者最终没有投资Halodi。但姜很快说服了伯尼奇与自己合作。姜当时是Google团队的一员,在使用神经网络数学系统教授机器人新技能,这种系统可以让机器人根据现实世界的任务数据学习。在见到Eve后,姜告诉伯尼奇,他们可以将这种技术应用到人形机器人上。于是,两人联手成立了一家跨大西洋的公司,并将其更名为1X。如今,这家初创公司已拥有约200名员工,获得了包括Tiger Global和OpenAI在内的投资者超过1.25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在见到Eve约6个月后,当我再次造访公司实验室时,Neo已经能够行走。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完全教会了它如何走路。通过在类似电子游戏的模拟环境中复刻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律,他们训练了一个虚拟版的Neo学会站立、保持平衡,并最终迈出脚步。在训练虚拟版Neo的几个月后,他们将它学到的所有技能转移到了真实的人形机器人身上。
如果我在Neo行进时拦住它,它会停下来绕过我。如果我推它的胸口,它也能站稳。有时,它也会绊倒或不太清楚接下来要怎么办。但它的确能够像人类一样在房间中四处走动。Neo踩着咔哒作响的步伐行走时,姜说:“这些行为都是习得的。无论我们将它投入什么环境,它都应该能够行走。”
训练机器人做家务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把碗碟放进洗碗机或叠衣服的物理原理极其复杂,1X无法在虚拟世界中教会机器人完成这些任务。他们必须在真实的家庭环境中收集数据。大约一个月后,我再次拜访伯尼奇时,Neo在打开冰箱的不锈钢门时遇到了麻烦,它的Wi-Fi连接中断了。但隐藏的后台技术人员重启Wi-Fi后流畅地远程引导Neo完成了任务。Neo递给了我一瓶水。
我还看到Neo往洗衣机里放衣服。它小心翼翼蹲下身,从洗衣篮里拿起衣服。当我和伯尼奇在厨房外聊天时,它开始擦拭厨房台面。这些动作都是通过远程控制完成的。即便是由人类控制,Neo有时也会失手,比如掉落杯子,或者在把空瓶扔进水槽下的垃圾桶时找不到准确角度。人形机器人在过去10年间进步巨大,但它们依然不如人类灵活。比如Neo就无法将手臂举过头顶。
Neo还可能给人一种怪异感,就像所有半人半物的存在一样。与它对话时,这种怪异感尤为明显,因为你其实是在和一位远程技术人员交流—就像是在和一个腹语娃娃说 话。
通过指导Neo完成家务,伯尼奇及其团队可以利用安装在机器人上的摄像头与传感器收集数据,记录这些任务的完成方式。然后1X的工程师便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扩展并改进Neo的技能。

就像ChatGPT能通过分析互联网上的文本学习如何撰写论文一样,机器人也可以通过分析数小时的视频识别模式,进而学会擦窗户。
大多数人形机器人项目,包括马斯克的Optimus、Apptronik和Figure AI等公司的类似项目,都是面向仓库和工厂设计的,因为这些环境受到严格控制,机器人更容易适应。但1X希望将机器人销售给个人用户,让它们在家庭环境中收集海量数据,从而学会应对现实日常生活的复杂场景。
但公司首先要找到愿意在家中接纳这种早期版本的新型技术,并愿意为此付费的人。1X公司尚未为其在挪威自有工厂生产的这些机器人定价。制造一台像Neo这样的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大致相当于造一辆小型汽车,即数万美元。

要发挥其潜力,Neo必须拍摄家庭内部场景。在某些情况下,技术人员会实时查看拍摄内容。本质上说,这是一台边工作边学习的机器人。伯尼奇说:“我们出售的,其实更像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这条路会非常坎坷,但Neo会逐步变得真正有用。”
当我问伯尼奇,当这些人形机器人进入用户家中,公司将如何处理隐私问题时,他解释说,只有在用户通过手机应用授权后,远程呼叫中心的技术人员才能控制机器人。他还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至少在24小时后才会被用于训练新系统。这段时间内,用户可以删除他们不希望公司使用的视频。“我们希望你们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给我们一些数据。”伯尼奇说。他希望借助这些数据制造出能处理几乎所有家务的人形机器人。这也意味着,Neo可能会在未来取代部分家政人员。
但这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与此同时,由于家政人员和照护老人与儿童的劳动者数量短缺,一些代表这些工种的组织也欢迎能承担部分家务的新技术的兴起,前提是这些机器人能与人类密切配合。
接着,Neo开始擦拭房子一侧的高大落地窗。就在我转身继续与伯尼奇交谈时,厨房里传来一声巨响。因为电力系统故障,Neo仰面摔倒在了地板上,仿佛晕倒了一般。伯尼奇像抱小孩一样把机器人抱起来,走进客厅,把它放在了一把椅子上。即便昏迷不醒,Neo看起来也很像人类。有一些人形机器人让人看了就害怕。Neo身高不足五英尺半(约1.65米),重66磅(约30公斤),不会带来那种压迫感。但我还是在想,如果它再像刚才那样摔倒,会不会伤到家中的宠物或小孩?
人们真的会让这样的机器进入家中吗?它的技能提升速度会有多快?它真的能让人类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吗?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但伯尼奇正在坚定地推动这个进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