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带来更高税收么?
作者: 丹比萨·莫约美国仍处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在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科技行业的占比接近30%,高于其后两个最大行业之和。仅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这“七巨头”,在2024年的预计再投资额就达3500亿美元,而整个欧盟2023年在研发方面的总支出还不到400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管理其潜在破坏性影响的激烈辩论。一方面,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该技术将为创造就业带来净收益。在他们看来,自动化就跟以往那些技术革命一样,可能会取代一些工人,但也会催生新的行业和职业,在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大弥补工作岗位的损失。
他们的观点或许有些道理。20世纪初时,农业占据了美国劳动力的40%,但如今该比率已不足2%。随着农业就业岗位的消失,被淘汰的工人转移到了一些晋升为现代经济支柱的新行业。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当前雇用了美国近80%劳动力的服务业,而曾经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仅占20%。
而在辩论桌的另一侧,技术怀疑论者—尤其是政策制定圈里的那些—越来越担心人工智能革命对就业的影响。他们忧虑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一个无就业增长的时代,人类工人将被永久取代,而经济收益将主要流向资本所有者。
潜在破坏的规模是惊人的。据高盛公司估计,人工智能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消灭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调查提供了较为乐观的前景,预计人工智能将在消灭8300万个工作岗位的同时创造6900万个新岗位—导致净损失1400万个工作岗位,仅占目前受人工智能影响之行业就业人数的2%。
但就算那些最骇人的预测不会成为现实,人工智能也将改变全球劳动力市场。大规模的技术驱动型失业可能会加剧不平等—尤其是在资本所有者和数百万可能突然发现自己失业了的劳动者之间。
这一日益逼近的劳动力市场乱局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前来自人工智能的收益,是否预示着未来更高的税收?为了减轻失业的影响,防止社会动荡,维持国家安全、教育、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制定者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面对预算短缺,一些政府可能被迫对最赚钱的部门增税。
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大幅提高税收,因为政策制定者试图重新分配自动化带来的收益。在此,有两个迫切的问题值得关注:首先,随着技术驱动的就业岗位减少导致税基缩小,企业可能成为增税的主要目标;其次,就业率下降和可支配收入减少,可能会抑制消费需求,阻碍经济增长。
企业领导人会因此发现自己陷入了双重困境:为了避免增税,他们必须通过支撑高水平的就业率来维持政府税基。但为了提高效率和利润率,他们需要采纳自动化—并为此冒着增加企业税和削弱消费者需求的风险。
企业可能会在短期内被自动化驱动的效率提升和利润增加前景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收益很可能会被不断增加的企业税和财富税侵蚀,因为政府需要新收入来源去为全民基本收入等项目提供资金,借此保障生活水平和维护经济及社会稳定。
如果任其发展,人工智能导致的失业和极端不平等,可能会破坏支撑市场运作的社会结构。为了控制这类风险,政策制定者或许别无选择,只能提高税收,确保自动化带来的好处不会以牺牲长期社会凝聚力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