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湖: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

作者: 武凤珠

何清湖: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0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受访者供图)

怎样科学地运用食物的搭配,平衡阴阳、畅通气血、调理脏腑,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作用?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圆满闭幕,下午1时30分至2时30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来到人民日报社,做客人民健康客户端“两会健康策”节目,向观众普及中医养生知识。

“节目中讲到的食养等养生保健内容,都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何清湖提交了一份《关于“大力支持治未病‘五化’  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主导作用”的提案》。节目结束后,针对提案中涉及的中医治未病相关话题,他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中医治未病是有效的“预防端”健康策略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何清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却将目光聚焦于“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

“并不是说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不重要,而是因为我研究治未病,所以切入点在这里。”何清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创始会长,“这是中医界最权威的一个学会,我也是这个学科的创始人,首先提出把中医治未病打造为一个学科体系,并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谈及对中医治未病的关注,他认为,这是在多年专业研究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独特视角。

从2008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到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明确提出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我国中医治未病工程已走过10余年历程。

“最早是治未病工程的1.0版,经过10多年的努力,现在实施的是治未病工程的2.0版。一开始,大家连治未病的概念都搞不清楚,现在,治未病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接受度、知晓度越来越高。”何清湖介绍,经过10余年发展推进,我国公民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中医治未病也面临着难以攻克的关卡。“怎样获得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怎样融入大家的健康管理?”何清湖发现,伴随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提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日趋高发,“怎样把中医治未病融入进来,更好地防病治病、维护健康,值得探索。”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采取无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瘥防复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疾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何清湖说。为此,他带着主题为“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主导作用”的提案来到全国两会。在提案中,他写道:当前,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整体由“治疗端”前移至“预防端”,中医药的治未病特色具有主导性优势。

五大举措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版”

何清湖认为,在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走过10余年后的今天,应当从学术化、产业化、生活化、智能化、网络化5个方面着手,打造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级版”。

“首先要学术化,形成一个新兴学科。如果没有学术化做基础,生活化、产业化等都是没有根基的。”何清湖将“学术化”排在首位,提出建议:加强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和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全国统一治未病教材,提高相关专著应用广度和深度;以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等学术组织为桥梁,加强多学科交流与合作。

当前,我国中医治未病产业发展迅猛。何清湖介绍,江中猴姑饼干、王老吉凉茶等,都是探索发展较为成功的中医治未病产业化实例。他归纳总结经验,在提案中建议:构建中医治未病产业链,探索中医治未病与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探索社会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机制;加强中医治未病产业面的拓展和资源整合,与养老、旅游、食品、互联网、休闲健身等不同行业进行交叉融合。

“广西有一位民营企业家,把芝麻开发成不同的养生产品,创造了一个市值10多亿的上市公司。现在国家鼓励、做得也较多的,是药食同源的食品行业。”何清湖认为,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生活化的典型例证。在提案中,他总结道: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和相关产品应与时俱进,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相关产品的设计与使用应当更加安全便利,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现代人的生活中,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已随处可见。何清湖在提案中也建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应用于治未病领域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相关设备;集成应用微电子、高可靠性元器件技术、传感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医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引导中医治未病服务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在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AI也在发展进步,完全可以解决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缺乏的难题。”

在何清湖看来,智能化、网络化都将带来健康管理的便利化。他提出构建“养联体”的概念:一方面,以地市级或县级中医院的智慧中心为龙头,带动社区、乡村卫生室、诊所等,在医疗主体方面形成网络化;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本身构建一个网络养联体。在提案中,他作出更加专业的表述:推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实现客观化、定量化、可视化,以有益于中医治未病的现代化解读及科学研究,从而实现治未病的网络化;同时,加强构建“互联网+中医治未病”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养联体建设,发展治未病网格化运营型模式。

“健康养生内容的传播形式,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以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献给老百姓。”何清湖还期待着,媒体机构能够明晰传播主体与受众,邀请权威专家更加精准、科学地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