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印度足球
作者: 魏有廷加尔各答穆罕默德体育场的终场哨声响起,印度足球劲旅莫亨巴根U17队在客场以5比0击败对手。观众从破旧的球场缓缓走出,步入加尔各答周日下午朦胧的余晖之中。然而,喧闹声并未停止,临时搭建的客队看台上,仍有几十名莫亨巴根的狂热球迷兴高采烈地唱着助威歌曲,领头人用两个空水瓶打着节拍。
获胜的莫亨巴根球员们走过来,在看台的围栏前聚集。围栏上挂着手工制作的横幅,上面涂着莫亨巴根队服的深绿色和酒红色。大家一起高举双手鼓掌,掌声在体育场内回荡。

联赛运营
有一种偏见,认为印度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足球这项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不感兴趣。过去的30年里,足球已经渗透到许多曾被视为足球沙漠的地方,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沙特,但印度一直被视为例外。2007年,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就将印度称为这项运动的“沉睡巨人”。板球在印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是印度的国球,足球无法真正站稳脚跟。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正如一群莫亨巴根队的狂热球迷出现在一场青年队比赛中所表明的。莫亨巴根的球迷比斯瓦斯说道:“印度人对足球充满热情,尤其是在加尔各答和南部的喀拉拉邦,足球比板球更受欢迎。我们其实是一个拥有足球文化的国度。”
一个多世纪以来,印度没有真正职业化的国内联赛来满足这一需求。同处加尔各答的莫亨巴根队和东孟加拉队是印度的足球豪门,拥有数百万球迷,但他们大多数时候只参加历史悠久的州级赛事和印度足球联赛。
终于,这一状况在12年前被改变了。印度最大的私人联合企业信实工业集团获得了创办一项新联赛的权利。他们以印度板球超级联赛为蓝图,创办了高踞于印度现有足球联赛体系之上的印度足球超级联赛。
新的联赛由印度的亿万富翁们提供资金支持,招募了不少世界顶级球星加盟。联赛初创之时,大规模的营销使全国各地的体育场座无虚席,吸引了数千万电视观众,并激励印度年轻人追随足球的脚步。
12年前,印超联赛的首个比赛日在热闹的氛围中度过,球队的投资者中不乏钢铁、水泥和石化巨头,还有一众宝莱坞明星和板球明星。欧洲顶级俱乐部马德里竞技和曼城也有投资。
足坛巨星们纷纷响应,皮耶罗、阿内尔卡、特雷泽盖和内斯塔都投身印超联赛。印度板球名宿、印超联赛加尔各答队股东甘古利说:“显然,他们是过气球星,但这是个很好的开端。随着时间推移,联赛的明星阵容会有所改善。”
由于条件未能谈妥,加尔各答的几支老牌球队莫亨巴根、东孟加拉以及伊斯兰教徒体育均未获邀参加新联赛。这种安排让一些球迷感到心灰意冷。莫亨巴根的球迷领头人查特吉说:“我们当然会去看印超比赛,如果内斯塔在你的家乡对阵皮耶罗,看看又何妨?但那更多是为了打发时间。周末我们还是会在这里支持莫亨巴根。”
印超联赛粉墨登场,但印度足球界最重大的比赛依然是莫亨巴根与东孟加拉队的加尔各答德比大战。即便这场比赛已沦落到次级联赛,但现场观众仍超过6万人。
如今,印度超级联赛有13支球队,三支来自加尔各答的老牌球队位列其中。本赛季,莫亨巴根夺得联赛冠军。联赛促进了印度足球的发展,贾姆谢德布尔队率先使用了俱乐部自有的专业足球场,班加罗尔队和最近升入顶级联赛的旁遮普队在青训方面走在前列。那些在联赛创建初期加盟的过气球星早已离开。本赛季最大牌的外援是为莫亨巴根效力的澳大利亚前锋卡明斯,此人参加过2022年世界杯赛。

尽管有激励措施,但许多俱乐部仍未在青训和比赛设施方面投资。印超联赛的两支创始球队——浦那队和德里迪纳摩队已不复存在。其它一些球队长期亏损,仅靠赞助商支撑,也时常面临同样的命运。印度足球的核心地区是加尔各答、喀拉拉邦以及印度东北部,在此之外,印超联赛存在感不强。
海得拉巴队是一个典型,球队回到正轨的过程,反映出印超联赛发展的不均衡。俱乐部首席执行官苏德是一位忠实的利物浦球迷,自己也热衷于踢球。他曾在印度足球协会从事法务工作,一直想在印度推动足球运动。去年夏末,他协助一家工业集团收购了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海得拉巴俱乐部。他们从德里出发,南下1600多公里到达这座城市,最终敲定了这笔交易。36岁的苏德负责球队日常运营,他的梦想成真了,尽管情况不理想。
海得拉巴队曾经也是一支劲旅,由于前任老板经营不善,如今深陷困境,多名核心球员已解除合同。接手后的48小时中,苏德通过自由转会签下了一大批球员,包括众多印度本土的年轻才俊。苏德对每一位球员坦诚相待,他说:“来海得拉巴,你们可能得接受降薪,但能上场踢球。如果你们表现出色,未来有机会去其它地方获得更好的待遇,俱乐部不会阻拦。”这招奏效了,联赛中平均年龄最小的海得拉巴队保级成功。新的管理层还改善了球队的财务状况,计划打造一所顶级青训学院。
基层足球
晚上9点57分,加尔各答市中心狮子洞酒吧播放的电子音乐突然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英超利物浦队队歌《你永远不会独行》。聚集在门口大屏幕前的五十来位顾客立刻接唱起来,他们都穿着利物浦的红色球衣,笔直地站着,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他们是西孟加拉邦利物浦官方球迷组织的成员,正在观看利物浦与曼联的英超比赛。曼联队长布鲁诺·费尔南德斯不知道,在距离安菲尔德8000公里远的一家昏暗酒吧,每当他出现在屏幕上,都会遭到相当起劲的嘘声。

半场结束,双方都还未进球,比赛的紧张气氛让球迷会长克里希嫩杜觉得需要到外面透透气。他说:“板球在印度是一种热爱,也是一个产业。对于足球,我们有热爱,但还没有形成产业。”问题在于观众对足球的热情不一定投向本土联赛。印超联赛不仅要与国内传统体育赛事争夺观众,还要与欧洲足球相抗衡。
英超联赛尤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信实集团以6300万美元买下未来三个赛季英超联赛在印度的转播权。约有5000万印度用户付费观赛,还有约5亿印度人热衷于观看每轮的免费场次。即便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观看,也比在英格兰本土观赛的人多。这一事实与印度是足球沙漠的观点大相径庭,但也很好理解,因为印度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即便是小众运动,也能拥有数千万的追随者,何况是足球。
利物浦球迷克里希嫩杜也是东孟加拉队球迷,他说:“欧洲足球联赛的流行对印超联赛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支持一支外国球队和一支本土球队之间不存在矛盾。对于像我这样的球迷来说,印度联赛表面上光鲜亮丽,但需要提升的还有很多。”
在距离莫亨巴根主场盐湖体育场12公里远的一片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周日清晨七点刚过,约150名孩子聚集在此,接受一位身材矮小、一头白发的教练的足球训练。
穆利克是印度最杰出的女足球员之一,曾率领印度队在1980年和1983年的亚锦赛中夺得银牌。如今年逾六十的她,将时间都投入到自己的足球训练营中。训练营向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家庭背景的孩子开放。每个学生每年只需支付200卢比,约合2美元,就能在每周六和周日参加两次各三小时的训练营,还包含一顿营养丰富的餐食。
训练期间,穆利克会安排一系列训练项目和小型比赛。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吹响口哨,让学员们集合,然后演示技术要点。穆利克说:“这所训练营的存在,是为了在全市范围内发掘那些有朝一日可能踢上职业足球的孩子。”
印度虽然是人口大国,但印超联赛在培养和激励青年才俊方面成效甚微,这是印度足坛共同的抱怨。联赛规定各俱乐部必须开办青训学院,联赛的总投资方信实集团也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但各队对青训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印度足协官员乔杜里说:“足球青训水平也体现着我们的国情。比如,提高青训水平就要改善孩子们的营养。很多小球员家境贫寒,吃不饱饭,无法进行高强度训练。”
在印度的基层推广足球,绝非只是聘请教练和修建球场那么简单。三年前,信实集团在印度东北部创办了首个青少年足球联赛。那里所处的米佐拉姆邦是一片沃土,历史上曾为印度贡献了40%的职业球员。这个项目提供厕所、饮用水等儿童所需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足球上的指导,非常受欢迎,如今正在向印度其它地区扩展。
信实集团还效仿日本青少年足球联赛,组织了面向全国学校的足球赛事,参与的学校已达13000所。信实集团估计,印度有930万常年踢球的青少年,相当于丹麦总人口。
此外,印超联赛初创之时,信实集团部署了庞大的球探队伍,对全国青少年球员展开选拔,在孟买建立那瓦西瓦足球学院,为有前途的青少年提供先进的设施。十多年过去了,这一举措初见成效。最初接受训练的几十名球员中,已有不少人成为印超联赛或次级联赛的球员。学院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接受训练的新球员水平更高。与英超联赛的合作,让孩子们有机会与欧洲优秀青少年球员同场竞技。假以时日,他们将为印度国家队注入活力。
印度队从未参加过世界杯。1950年巴西世界杯,印度队曾获得参赛资格,但后来退出了,据说是因为旅费高昂以及缺乏训练时间。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印度在40强赛被淘汰,但成绩稳中有升。2019年和2023年,印度队首次连续获得亚洲杯参赛资格,让印度球迷十分自豪。
加尔各答穆罕默德体育场的喧闹声已平息。狂热的莫亨巴根球迷还不想结束庆祝,他们慢慢地收起横幅,穿过板球场和马球场,朝着盐湖体育场的方向走去,那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球迷会长查特吉列举球队历史上的辉煌时刻:著名的胜利、标志性的进球、昔日的荣耀……莫亨巴根成立于1889年,查特吉亲身经历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查特吉和众多印度球迷一样,希望印超联赛能更进一步。莫亨巴根队虽然是之后才加入印超联赛,但发展很快:主场观众更多了,比赛水平更高了,今年还拿下了联赛冠军。
印度超级联赛呼应着印度足球的命运。无论条件如何简陋,忠实的球迷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前来,就像他们一直所做的那样,就像在其它国家一样。
责编 王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