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六尺巷里的最美家风
作者: 思齐六尺巷里传佳话
今年58岁的张耘是土生土长的桐城人,他的祖祖辈辈就住在六尺巷旁边。六尺巷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巷。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来自桐城家人的信件。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纠纷后互不相让,张家人不得已向在京城做高官的张英求助。没想到,张英收到信后并未以权势压人,而是让家人以和为贵。家人被张英的大格局打动,主动让地三尺;吴家人在感动之余也见贤思齐,同样退让三尺,自此便有了六尺巷。
六尺巷的每一块青砖古瓦,都是谦和与礼让的体现,也是张耘祖先们处世智慧的见证。随着时光长河的静静流淌,经过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口口相传,六尺巷的故事早已在当地家喻户晓,六尺巷的“礼让精神”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张家人。
张耘记得,父母非常注重对他和哥哥、姐姐、妹妹的教育,总教导他们在外要以和为贵,不可与别人起争执,更不可打架,“遇事让一让”成了张耘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父亲的“让”令张耘终生难忘。他记得童年时期,他家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遇到刮风就会碰到隔壁人家的屋顶,那位邻居不声不响地锯掉了大树的大部分枝条。左邻右舍们都以为张耘的父亲一定会还击或讨要说法,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父亲居然让母亲打来一盆清水,礼貌地请邻居洗手,还感谢他帮自己家的大树修枝整叶,一场邻里“大战”就这样结束了。
1979年,爷爷郑重地告诉张耘和其他的孙辈们,他们是张英的第十二世孙,并详细地向孩子们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张耘这才明白,父母曾经的包容和谦让,不是懦弱,而是在践行良好家风。
好家风如同春雨,年复一年地滋润着张耘的心田,渐渐长大的他也成了低调谦逊、宽容大度的人。结婚成家后,他将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得和谐美满,并以身作则,教育儿子要学习先辈的智慧,多做好事、善事,遇事要礼让当先。儿子八九岁时,因一点小事和一位男同学打架了,张耘和对方家长都被请到了学校。了解情况后,张耘丝毫不袒护儿子,立即向对方孩子和家长以及学校真诚地道歉,对方家长被他的态度打动,校长也竖起了大拇指,夸他给孩子们做了好榜样,不愧为张宰相的后人。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有了张耘这个好榜样,如今儿子学业有成,处处谦逊有礼,是张耘的骄傲。
让“六尺巷精神”在新时代闪光
身为张英的后人,张耘一直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参加工作之初,他在桐城一家知名的汽配厂做车工。1997年,他成为所在街道办事处的司机。2002年,34岁的他成了居委会的主任。2005年,他开始担任居委会书记。
张耘任职和生活的社区就是六尺巷所在地,全社区有2200多户居民,共7000多人,邻里纠纷在所难免,好在张耘有“法宝”。他经常告诉同事们:“我们桐城人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大家在工作中遇到邻里纠纷,就要引导他们从‘让’的角度去做,建议他们都退一退、让一让。”平日里,张耘也十分注重在工作中传承家风。社区有不少居民因为空调漏水或噪声扰民等问题产生矛盾,他都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积极宣传“礼让精神”,帮助居民们化干戈为玉帛。近几年,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六尺巷的礼让精神,张耘组建了六尺巷故事讲解队,提出了“新时代六尺巷调解法”。在他的带动下,桐城已建立“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
张耘还促成了新时代的“让墙”故事。多年前,六尺巷社区的孙先生合法购买了社区内的一处废弃厂房。几年前,厂房的一侧院墙倒塌了,隔壁的姚先生将房屋建造在厂房地界内,导致孙先生在重建院墙时与姚家产生了矛盾。姚先生认为厂房院墙恢复后会影响自家的采光和通风,再加上厂房空调噪声较大,建议孙先生将厂房院墙让出两米的距离;孙先生认为自己是在厂房的地界上砌墙,没有必要让。双方就这样僵持了很久,直到找到了居委会。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张耘亲自到实地了解情况,之后多次给双方讲“六尺巷的故事”。他劝姚家以和为贵:“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修养,大家都让一让,邻里关系就和谐了。”他又站在孙先生的角度考虑:“你要是为这件小事去法院起诉,肯定会耽误很多时间,还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不如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退一步。”在他的耐心调解下,孙先生主动让出一定的距离砌厂房院墙,姚家很感激,双方握手言和。


事后,很多人夸赞张耘圆满地处理了这件难事,张耘却谦虚地将功劳让给居民们,“主要是我们的邻里间有‘让他三尺又何妨’的雅量。”
“六尺巷精神”薪火相传
得益于张耘的不懈努力,六尺巷社区渐渐成为桐城邻里和睦、和谐共处的典范,千千万万的桐城人都在学习和发扬六尺巷精神。如今,六尺巷不仅是桐城最靓丽的文化名片,还是国内知名景点、安徽省非遗项目之一,张耘也成为“六尺巷传说”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最让张耘骄傲的是,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在诗书照壁前,重温礼让典故,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嘱咐大家要将“六尺巷精神”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感受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六尺巷的关注以及对“礼让”精神的高度评价,张耘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传承“六尺巷精神”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六尺巷后,六尺巷和六尺巷的故事火爆全网,无数游客慕名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张耘有空就到景区接待游客,免费给大家讲解自己的家风故事,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同时,张耘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202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六尺巷礼让家风代代相传”。同年1月,张耘当选为2024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蛇年春晚的大屏幕上,六尺巷闪亮登场……
2025年春天,六尺巷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六尺巷精神”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桐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张耘由衷感恩祖先们化解矛盾的智慧,“六尺巷的故事所表达出来的谦和礼让、博大胸襟,对我们现代社会是非常必要的,身为基层社区工作者,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并运用到工作当中;身为张英后人,未来我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六尺巷精神’,为社会大家庭增加一份和谐和美好。”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