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宣讲:让文化之光照进每个心房

作者: 许宵雪

以童传文,用声音重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实现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博物宣讲:让文化之光照进每个心房0

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三楼,有一扇大落地窗。窗外,都市天际线辉映着明媚春光;窗内,一件件文物在展柜中无言地诉说六朝旧史,新旧景象在玻璃窗上巧妙地重叠、融合。工作间隙,宋燕常站在窗边驻足凝望,在她心中,这扇落地窗不仅是观景拍照的地方,还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窗口,作为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同时也是一名巾帼宣讲人,她希望能在更多人心中开一扇窗,让传统文化之光照进每个心房。

把人生宝藏融入宣讲

南京市博物总馆的工作人员有近四百名,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六朝博物馆志愿团队“六朝青”中,女性的占比达到90%。“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中,女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在宣讲中更具优势,她们天然具有亲和力和语言美感,能春风化雨般将文化知识送入大众心间。”当选江苏省妇联执委后,宋燕在工作中更加有意识地凝聚女性力量。2024年7月,在南京市妇联指导下,宋燕推动成立了南京市博物总馆妇联,汇聚讲解员、策展员、文物保护修复师、志愿者等优秀女性,在思想政治引领、宣传好家风好家教、赓续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她们当中,最独特的一支力量是“六朝青”志愿团队。

在南京市博物总馆下设的六朝博物馆,每个开放日,馆里都有一群进行常态化讲解的“六朝青”志愿者。他们穿着青色马甲,穿梭在不同的展厅中,用清雅柔和的声音将六朝风采娓娓道来。宋燕介绍,“六朝青”由来自各行各业、兴趣各不相同的志愿者组成,有退休员工、在职教师,甚至还有本职工作十分繁忙的医护工作者。

尽管不是“科班”出身,“六朝青”的讲解认可度却很高。一位游客听完讲解后,直言自己“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馆;因为一座馆,爱上一座城”。一位资深“六朝青”表示,如今,观众走进博物馆,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游,他们需要与面前的文物产生深度连接。不停揣摩、随时补充,面貌更为丰富、角度更为多元的志愿者讲解,才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给别人讲解时,有种把怀里的宝贝往外掏的成就感、价值感。”

2014年加入团队的邓增萍是南京市中医院的一名护士,每当讲解到涉及中医的内容时,她便会结合专长进行知识拓展。而“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则进一步激活了许多“六朝青”的花式宣讲技能——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的京剧老生演员李舒把京剧中六朝人物的脸谱知识融入社区活动中,通过现场绘制脸谱,让居民们充分感受中华艺术瑰宝的魅力……“六朝青”们将自己的人生宝藏融入讲解词,赋予了博物馆宣教更多可能性,迅速拉近了博物馆和大众之间的距离。

以赛促学,为宣讲赋能

面对流动的历史、鲜活的观众,博物馆宣讲员在持续输出的同时,更要不停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帮助观众与历史对话。

2021年,“六朝青”博物馆课堂进社区(校园)志愿服务项目,获得了由中宣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荣誉背后,是“六朝青”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宋燕介绍,项目开始之前,他们会花费很多时间选择主题,依据自身特长设计宣讲内容,在博物馆教育专员的帮助下反复磨课、试讲,直到自己满意了,才进学校宣讲。“他们认真执着的劲头,我看了特别感动,许多志愿者在一遍遍的磨课中迫使自己不断吸收历史知识,同时更加关注和把握大众的兴趣点,融入讲词中,不断提升专业度。”

南京市博物总馆妇联成立当天,南京市巾帼宣讲员实训基地同步挂牌成立,组织开展全市文博场馆讲解员的培训,邀请南京艺术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老师帮助提升宣讲技能。平常,对巾帼宣讲员的赋能注重以赛促学。2024年,南京市博物总馆承办的首届“博物南京”讲解员技能大赛中,总馆三名女性选手荣获“金牌讲解员”称号。

为进一步发挥馆内女性讲解员优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南京故事。在宋燕的牵头下,南京市博物总馆创建了“博雅”服务品牌,以“她成长”系列计划,扩大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头效应:邀请女性策展人分享展览背后的故事,邀请各项讲解比赛获奖者分享参赛及日常讲解心得;开展探访文博场馆、乡村文化学习调研等活动;组织女性宣讲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展现文博工作者风采……宋燕希望,在形式多样的赋能下,文博领域的巾帼宣讲员能以自信从容的姿态书写文博事业“她力量”,为传承城市文脉、弘扬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以童传文,守好文化根脉

“大家好,我是‘小青莲’文物守护者。我身旁的‘陶牛车及俑群’是国家一级文物。贵族出行,不坐马车坐牛车,这是为什么呢……”在成人志愿者之外,六朝博物馆中的“小青莲”志愿讲解员也成为文物宣讲力量中一抹活泼的色彩。

2018年,受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国宝守护者”的启发,宋燕为“小青莲”们设计了一个新角色——六朝文物守护者。“相较于全馆讲解,守护单件文物对小讲解员来说更容易上手,理解也更深刻,他们能够从相对较小的切入点入手,拓展至整个六朝时期的历史文化。”

每年,都有一批中小学生通过层层选拔,开启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他们通过“六朝青”志愿团队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培训。每到周末节假日,“小青莲”们就会出现在各自守护的文物前,向游客讲述文物和它背后的历史。“古老文物前的稚嫩童声,似乎能让听者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成为小小宣讲员,一方面让他们通过深度接触家乡文化,建立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儿童讲给儿童听’的传播闭环,提升文化传播的亲和力。”

如今,“小青莲”志愿讲解团队的规模已达三百人,其中不少青少年都是服务过多个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了。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担任“小青莲”讲解员后,不仅会主动了解南京历史文化,更会在班级里、家庭中主动宣传六朝文化,“孩子们的状态变了,也更加自信了。”

宋燕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宣讲员的行列,用声音重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脉络,共赴一场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