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劲草,她把往事“说”成自传

作者: 张东亮

2025年春,一名苗族农妇出版的非虚构作品《阿包》引起社会热议。她仅读过两年书,却用语音转文字软件,写出了自己被拐卖、打工养家、与大学教授的爱情故事。

风吹雨打,百折不挠

阿包本名李玉春,1968年出生于贵州黔东南雷山县固鲁村。她的苗族名字是“包里给”——一种长满刺的植物,在贵州冬季的山野里随处可见。

阿包8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留下四个未成年的孩子。第二年,爸爸再婚,继母又带来四个孩子。12岁那年,阿包听说小学的学费一年要两元多,便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上山砍柴、挖草药、采野菌,攒够钱的那天,攥着皱巴巴的纸币冲进学校。刚读完小学二年级,父亲在村口堵住她,流着泪告诉阿包:“要是家里个个女孩都上学,我负担不起啊。”懂事的她从此不再去学校。

就算很多人干活,阿包家里的生活依然艰难。16岁时,她被介绍到贵阳的表姐家做保姆,带小孩、洗衣服、买菜做饭都是阿包干。她的表姐夫潘年英当时在贵州省社科院工作。阿包留给潘年英的印象,是一个勤劳善良、活泼可爱的小妹妹,而且性格大大咧咧。

阿包在潘年英家带了两年多孩子,1988年离开。没多久,连男朋友都没谈过的阿包,在别人的介绍下懵懵懂懂地和离过一次婚的煤矿工老赵结婚,那年她20岁,老赵38岁。阿包家徒四壁,屋里除了两张床,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两个女儿先后出生,家里更是捉襟见肘。为了重新把日子过起来,阿包去贵阳市区打零工,却没想到,这次命运的“刺”把她扎得更伤。

在贵阳劳务市场,两个男人以招工为名,将阿包拐骗到河北。被拐一个多月后,阿包在邻居大妈的指点下,趁赶集卖花生的机会终于成功逃跑。随后,她扒运煤车南下,蜷在车厢缝隙里吃生花生充饥。历经坎坷一个月后,阿包蓬头垢面地回到了贵阳。

生活为笔,苦难为墨

2018年深冬,在贵阳一家医院做护工的阿包,正在走廊上擦地,老年手机突然震动。“阿包,我的腰要瘫了……你能来照顾吗?”电话那头的声音虚弱而熟悉,是潘年英打来的。三十多年前,阿包带过他家的孩子。

此时的潘年英是大学教授,却处在人生最低谷——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痛得他坐卧不宁,却无人照顾,就想起了勤劳善良的阿包,想请她来帮忙护理自己。她连工资都没谈,就爽快地答应给潘年英当保姆。

在长沙高铁站,阿包见到了任教于湖南科技大学的潘年英。潘年英说,他已经和阿包的表姐离婚,住在学校的办公室里。

这次重逢,让潘年英知道阿包这些年经历了很多,从结婚生子后被拐卖,到相继照顾生病的丈夫、哥哥和父亲,再含泪将这些亲人一个个送走……说起这些遭遇,阿包边讲边流泪,潘年英也跟着垂泪。“这就是余华的《活着》啊,你的经历比我的论文真实一万倍!”

一天夜里,潘年英发着高烧喃喃说胡话:“我发誓,只要阿包不离开我,我就永远不会离开她。我要努力保护她,不让她再受苦……”阿包握着他手,不由泪流满面。阿包很害怕再失去潘年英,她已经拿他当亲人了。

潘年英大阿包5岁,老家离阿包家也不太远,他家的寨子在山区,条件甚至比阿包家更差。“但我算是幸运的。比起我,其实你的人生更值得记录。把你的苦写下来,会有很多读者喜欢看的!”

阿包鼓足勇气,接过潘年英送她的一本信笺,准备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却发现很多字都不会写。毕竟她只上过两年小学。女儿小菊说:“可以用语音输入软件,只要对着手机说话,字就能自己蹦出来!”阿包摸着女儿送的智能手机,喜出望外。第一晚,她对着手机讲自己8岁的那个雪夜,母亲因气管炎无钱医治咳血而死的悲痛记忆……用手机语音转文字后,再认真抄到纸上,泪珠将她写的“妈妈”二字浸成了墨团……

再见阳光,传递力量

阿包不懂标点符号的使用,潘年英就帮她整理文稿。终于有一天,日久生情的他们,水到渠成地相爱了。2024年,两人登记结婚后不久,阿包也终于用手机完成了个人史的口述和誊写。潘年英帮她改了一遍错别字,就把《阿包》初稿送进一家家出版社。

按照出版社的建议,潘年英压缩了一半的内容。编辑认为文本还不行,太口语化了,要加入文学修辞。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变得文学化专业化,就不是阿包写的了。阿包的讲述是最真实的生命讲述,里面有她的语气,有无法被代替的价值。”

转机出现在2024年夏天。乐府文化创始人涂涂在贵阳书展的角落发现了《阿包》手稿,便蹲在展位边读到凌晨。看完这部充满苦难和挣扎的书稿后,涂涂觉得阿包写的不只是她自己,也是那些和她有着类似遭遇的人。涂涂决定力排众议,出版这本书。

2025年1月,10万字的非虚构自传《阿包》,终于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它的面世,本身就是个传奇——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阿包,居然在50来岁的时候,凭借“语音转文字”写出一部书稿,哪怕最后被删掉一半,她还是高兴极了。

签售会上,一位穿校服的女孩挤到前排,阿包看到她校徽上印着“雷山一中”。女孩哭着用苗语说:“我阿妈也被卖过,她当年喝农药走了……”阿包颤抖着手擦掉女孩的泪:“苦难最怕人咬紧牙,孩子,你要活得比山上的‘包里给’还坚强。”

阿包第一次写书,就在豆瓣上获得了一片好评,许多读者留言说“很真实,很感人”。在潘年英和女儿们的鼓励下,阿包开始写第二本书——《姊妹》。57岁的她指着自己画的新书封面说:“我们苗家女人,就像这画里的荆棘,刺越多,花越艳。我想把自己和命运抗争的这股劲,传递给全国各地的姊妹们。”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