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

作者: 刘云利

一棵树,历经四十年风风雨雨,傲然挺立。一个人,历经四十年春夏秋冬,日臻成熟。一本杂志,记录四十年时代变迁,遂成经典。行走四十载依然厚积薄发的杂志,屈指可数,《莫愁》便是如此。作为忠实读者和业余作者,我参与并见证了《莫愁》的成长,深感荣幸。

收到《莫愁》杂志邀我写一篇“我与《莫愁》”的故事时,既欣喜又忐忑。尽管不知能否百分之百地准确表达出我对《莫愁》的特殊情感,心之所虑,但情之所驱,我还是不假思索地应允下来。

应允之事,当审慎思之。当晚回家后,我就打开书柜,在珍藏的样刊中逐一把《莫愁》翻找出来,按照年份进行了排列,并如初写般虔诚,逐篇细读。

那晚,杂志一页一页地翻阅,文章一篇一篇地读着,思绪一帧一帧地翻腾,情感一点一点地酝酿。谁知,人至中年的我,竟然抑制不住情感,蓦然间已泪眼蒙眬,就连妻子喊我吃饭都没有听到。女儿跑过来叫我,见我眼角的泪痕,颇为不解地问:“爸爸,怎么看个杂志还流上泪了?”我无言以对,这种特殊的情感,只有我才能品味。那一刻,我与《莫愁》的尘封往事,犹如充满年代感的黑白电影,一幕幕悄然开启。

记得2009年暮春,我在图书馆初次与《莫愁》相遇,她静若处子般躺在书架上,宛如天生丽质、能歌善舞的“莫愁女”。我对当时的“天下男人”版情有独钟,其主题明确,栏目清新脱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人物报道尤为立体饱满。

那时,我刚刚换了工作,离开了任职几年的中职教师岗位,凭借在大学读书和任教期间发表的散文随笔,应聘到一家报社从事版面编辑工作。由于不是科班出身,闲暇时光,我就去图书馆博览全国各地的报刊,学习名家的写作手法和遣词造句,提高业务水平。

在众多报刊中,《莫愁》成为我不会讲话的导师。每期的人物报道,我都会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揣摩整篇文章的架构以及作者的构思、起笔、落笔、用词等等。有时精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便合上杂志,扪心自问,如果让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话,该如何架构、如何起笔、如何抓住读者的眼球。

日复一日,通过潜心揣摩和学习,我的写作水平有了跨越式提高,较为熟练地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要领。正因为有了《莫愁》的帮助,让我迅速地从“门外汉”蜕变为“行家手”。

年复一年,随着对《莫愁》杂志风格的了解,我萌发了给杂志投稿的念头。虽然第一篇投稿一个月后未通过刊用,但我始终没有气馁,坚持写,持续投。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第4期《莫愁》“天下男人”版发表了我的第一篇文章《男孩·十年·男人》,这是我参加一个朋友婚礼时的感悟,写了一个男孩十年蜕变成男人的故事。2010年,我在《莫愁》发表了三篇文章,由此开启了我与《莫愁》杂志长达十五年的不解之缘。

两年后,面对汹涌澎湃的网络新闻冲击,我离开报社,应聘到一家检测机构从事文秘工作。

新的岗位虽然以公文为主,但我并未放弃对报刊的钟爱。闲暇时光经常到图书馆,一去半天,饱览其中,不快不归。其中,《莫愁》杂志必然是我的“第一眼”杂志。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一言”栏目摘选的专栏作家白落梅的一句话:“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随着年龄增长和对世间百态的洞察,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产生了浓烈的心灵契合。

时代变迁,与时俱进。从2018年第5期起,“天下男人”版更名为“时代人物”版,在保持杂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我依然每期认真研读。

截至目前,我在《莫愁》杂志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尽管产量不多,但对每篇文章都精雕细琢、反复推敲、力求完美,希望能最大程度地引起读者共鸣。虽然我与编辑老师未曾谋面,但无言的文字已经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桥梁。

工作初期,《莫愁》杂志是我无言的导师;后来,它成为我业余生活的密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中的一句诗。我与《莫愁》杂志即是如此,权且“借花献佛”当作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编辑 马哲 xjjyh_326@163.com

上一篇: 国际奥委会的女掌门
下一篇: 职场断舍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