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海丝路,世遗泉州城
作者: 申功晶泉州是中国唯一的世遗城市,在这里,上千座庙宇遍布各个角落,烟火气十足的街头巷尾可以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千年老街上可以看那红砖砌墙、红瓦铺顶的闽南古厝……
半城烟火半城仙
在泉州街头,三步一庙,五步一堂。开元寺是泉州最大的寺庙,坐落在繁华的西街,东西两座宋代石塔是电影《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双塔成了泉州地标,亦是泉州人的精神航标,历经千年战乱、地震、台风洗礼,俯瞰着这座古城的车水马龙。
与身居闹市的开元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坐落在深山(即清源山余脉)的泉州南少林。嵩山少林寺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十三棍僧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法师到了泉州,建立南少林寺。寺庙依山而建,红砖碧瓦,颇有闽南建筑风味。山道两旁,童僧石雕,栩栩可爱。正殿前,两棵菩提是世界上唯二能结出果实的菩提,至今无法用科学解释。行至半山腰,一座巍峨壮观的三层观音阁映入眼帘,我已是气喘吁吁,想那寺中少林武僧,每天上下山寺,仍健步如飞,不在话下。明代,倭寇为患,戚继光、俞大猷曾驻军闽中,戚继光延请南少林武僧,研究出一套专门对付倭寇浪人刀的棍法,将禅意和武艺的双重魅力发扬光大。
洛伽寺虽不及开元寺、南少林古老,却堪称中国最奇特的寺庙,它是全国唯一漂浮在海上的寺庙,故曰:“海上生庙,庙里看海,海天佛国,其名洛伽。”看洛伽寺,最好要等涨潮。潮涨之际,波涛巨浪从四面八方涌来,像是在叩拜。最神奇的是,无论风浪多大,都不会淹过洛伽寺的台阶。寺前,建了一座金桥,连接起海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一座古村落,半部南洋史
梧林这座六百多年的古村落,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泉州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20世纪20年代,华侨在海外发财后,心系故土,在家乡斥重金打造了一座座红砖大厝。梧林传统村分布着闽南红砖大厝、哥特式洋楼、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中西合璧的传统村落,无言叙述着“一楼一故事”。走进这座遗忘在时光里的闽南古村落,就像走进了一座闽南建筑博物馆。
村口一座古罗马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是朝东楼。它外部被异域风情包裹,里面却是闽南古大厝的建式,可惜楼尚未装修,抗战爆发,主人将建楼款捐出,朝东楼就此成为“烂尾楼”。曾是泉州南门外地标性建筑的五层厝,主体结构刚完工,抗战爆发,主人紧急停止了光宗耀祖的起大厝工程,带领家族迅速投身于抵御外患的斗争中,慷慨解囊,支持抗战。五层厝,就这样成为裸楼,也变成另一种形态的抗战纪念馆。“胸怀祖国”楼是旅菲侨胞蔡怀翻和蔡怀紫两堂兄弟合建,取名是为了寄托“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根”的情感。芳界宅是闽南官宅,侨批馆是哥特式建筑,枪楼则是一套高强的防御系统,曾经驻扎着小镇护卫队……梧林,就像一本厚实的闽南地方志,翻开每一页都有一个故事。
古城的烟火日常
醋肉、海蛎煎、土笋冻……泉州美食真的太多太多。海蛎煎,取新鲜海蛎加蚝油搅拌,浇上地瓜粉和水做成的面糊,再打个鸡蛋,放少量油煎,不断翻炒,待定型后捞起装盘,蘸上特制的番茄酱,吃起来外焦里嫩。
一份小吃配一份面线糊打底,才是刚刚好。面线细如发丝,汤底用猪骨、鸡骨等熬制数小时而成,加上海虾、鱿鱼、瘦肉、猪肝、香菇、豆腐等配菜放在锅中煮熟即可。
泉州人对姜母鸭的偏爱,深藏在大街小巷那一口口鸭香四溢的砂锅中。无需花里胡哨的技法和复杂的调料,用老姜片铺底,把腌制好的整只鸭放置砂锅中,加盐、麻油、米酒慢炖,煮到锅底咕噜响,浓郁的姜味渗透到鸭肉中。鸭肉呈金黄色泽,轻咬一口,绵软脱骨,老姜的辛辣与鸭肉的鲜嫩在锅中交织,闻着香气便让人垂涎三尺。
泉州,一座适合Citywalk的城市,保存完好的各类历史人文景观、五彩缤纷的簪花围……哪怕路过一家菜市场,都觉得时光走得好慢。就像歌手曹方的民谣《南部小城》中的歌词:“没有光彩照人,每次我回到这里,我都感觉着平静。阳光炽烈,人们慢悠悠的步子,零落的草帽,我栽的花儿,摇啊摇,摇啊摇。”
部分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