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

作者: 汪俐辰 刘洋 王田

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0

多才多艺的人形机器人

这几天,有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

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众多人形机器人集中“参会”,15家企业的近百台具有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各个角落。有的机器人忙着在新闻中心送水;有的忙着做咖啡、还能美美地拉花;还有的忙着展示各种才艺,写毛笔字、画素描、起跳转圈圈……

“好球!进了!”展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足球争霸赛火热上演。足球机器人完成精准射门动作后,还会高举机械臂庆祝。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运营负责人宋安琪介绍,这款人形机器人是加速进化的Booster T1机器人,主打特点是“轻巧灵活、皮实耐摔”。机器人具有全向行走、摔倒爬起、踢球、行走抗扰等运动能力。特别是在踢球中,具有抗冲击能力,哪怕当两个球员发生碰撞,它们也能够保持稳定。

现阶段,Booster T1主要面向开发者市场,便于开发者进行二次开发。此外,它还广泛应用于赛事、展演等多个场景。

一袭长裙一架电子琴,这位出现在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人形机器“演奏家”,在今年中关村论坛上又亮相了。

这款机器人能够熟练演奏多种乐器,如钢琴、电笛等,核心亮点在于其配备的Linkerhand灵巧手。

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1

灵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灵巧手作为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执行器,自由度越高,越能完成复杂精细的动作。Linkerbot机器人的灵巧手最多拥有42个自由度,为目前国内自由度最高的灵巧手。除演奏乐器外,它还能轻松完成倒咖啡、扭螺丝钉、使用工具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猜拳、比心、说吉祥话……这款名为“CASBOT01”、昵称“星期三”的人形机器人,即便站立不动,也能充分提供情绪价值。

据了解,“星期三”身高179厘米,体重60公斤,全身配备52个自由度,计算力达550T,可连续工作4小时以上。它不仅能够实现稳健的双足站立与行走,还能完成整理衣物、组装台灯、更换灯泡、精确打螺丝等多样化任务。

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响表示,它之所以能够与人类动态如此接近,是因为配备了类似人类大脑和小脑的系统,大脑赋予了它决策、认知和推理的能力,而小脑则使其能够完成行走、运动等动作。

在设计方面,“星期三”还采用了仿生设计理念,其颈部和肩部等部位使用了纺织面料,使其在视觉上更具亲和力,更接近人类形象。

目前,“星期三”主要应用于工业场景,如智能制造领域,以及商业服务场景,例如在展厅、科技馆等场所担任讲解员。未来,“星期三”也有望进入家庭环境,使其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为家庭成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人形机器人培训学校都教什么课?

机器人的本领从哪儿学来的?此前是研发他的工程师,未来可能是来自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全市首家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日前在石景山首钢园科幻产业集聚区二期揭牌落地。这里被誉为人形机器人训练“学校”,引入教师对机器人进行训练。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这所神秘“学校”进行探访,全方位揭秘人形机器人在这所学校能学到什么本领。

机器人训练“学校”长什么样?

在数据训练中心正式揭牌前三天,首批30名数据采集师已到位,对分配到手的人形机器人进行了三天高强度训练。数据训练中心是官方称呼,在现场,无论是训练中心的负责人,还是实际操控机器人的数据采集师,都形象地称呼这里为人形机器人“学校”。

走进人形机器人学校,最醒目的是一间超700平方米的“大教室”。在教室内,整齐地布设了上百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饮料瓶、纸巾、毛绒玩具等教学用具。目前有80个人形机器人“学员”已经到位,站在桌子旁时刻等待着老师进行系统培训。

“目前,我们首批30名数据采集师,也可以说是机器人的老师已经上岗,主要教人形机器人学习抓、拿、取、放等基本动作,机器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抓瓶子、叠毛巾、按按钮等较为复杂的操作。”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负责人张钦锋介绍。

如何教机器人学员学习上述技能呢?张钦锋说,这与教幼儿园小朋友学写字类似,机器人学员也需要老师手把手地贴身教学。北青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每位数据采集师的身后都布设了一套动捕设备,数据采集师手持机械臂,即可操控机器人的手臂进行上下左右移动,同时触碰按钮,可让机器人实现抓、拿、取、放等基本工作。

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2

如果在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学习生活技能,完全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但在现阶段,机器人还不能直接听懂数据采集师复杂的命令。那么,如何教会机器人做一个拿瓶子的基本指令呢?

教会机器人这个基本动作,需要数据采集师采用演示学习法来实现。数据采集师通过操作机械臂上的手柄,对机器人进行操控。当按上下键时,机器人的手臂可以上下移动;当按左右键时,机器人的手指会进行抓取等动作。机器人则会跟数据采集师进行一样的动作,将一个瓶子放在另一个瓶子上。

拿瓶子的动作看似简单,但将其拿放到准确的位置上并不容易,力道、速度、方向等因素都会影响瓶子的落位。在10分钟的时间内,这名数据采集师连续做了近10次操作,但还是有两次瓶子掉落的情况。只见他迅速改变机器人手臂的角度,保证机器人将瓶子放置得更快更稳。在数据采集师的多次指导下,最终机器人实现了手臂关节灵活地转动,甚至能进行反握动作,将三个矿泉水瓶子顺利地叠放在一起,其中前两个瓶子还是瓶盖对瓶盖放置,难度极高。机器人掌握这样的技能需要多久?原来“开学”这3天,它们也像小学生一样,每天上8小时课,这3天的主要课程就是学拿取瓶子。

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3

尽管教学原理基本相同,但每位老师的手法并不相同。在数据采集师的指导下,有的机器人通过手臂关节灵活地转动拿取饮料瓶、纸巾等物体,有的机器人则和老师的配合并不十分默契,更像是蹒跚学步的婴儿,经常会出现将东西打翻的情况,需要反复多次练习才能够完成任务。

机器人学员每天的课程表是什么?抓、拿、取、放是机器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张钦锋介绍,目前学校给机器人设置了二三十个学习场景,包括抓瓶子、抽纸巾、叠毛巾、拧螺丝、采摘果实、按按钮等,数据采集师分成小组,负责不同的机器人,每天按照清单给它们上课。“前期,我们需要老师带着机器人进行大量学习,从而累积数据资源。”

学校内一边是教室,一边是实操间。除了进行通用技能的训练,还有一些机器人正在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实操间设置家庭康养、特种作业、新零售、汽车装配、机器人新餐饮、3C电子工厂等十大实景场景,几十名机器人正在数据采集师的帮助下紧张工作。

在汽车制造区,通过元客视界FZMotion光学动作捕捉系统采集机器人多模态动作数据,实现从车身焊接到零部件组装的人机协同作业,展示了智能制造在汽车行业的深度应用。在实操间更令人大开眼界的是,有保姆机器人双手灵活地叠毛巾,有家政机器人弯着腰擦拭卫生间洗手台,有餐馆机器人不厌其烦地为大家制作咖啡……这些机器人也许很快就能走进我们的生活。除了服务于家庭场景的机器人,还有任劳任怨的工厂机器人,他们更适合从事特定场景下的重复作业,如搬箱子或拧螺丝。张钦锋介绍,针对这些应用在特定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有很多训练场景。训练场里集合了如睿尔曼、元客视界、艾欧智能、傲意科技、知行机器人、强脑科技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携手共拓机器人操作能力边界,甚至菲律宾的工人通过遥控操作可指挥远在美国的机器人叠毛巾,目前该应用场景已经落地。

未来10 年,人形机器人在整个“人工智能+ 机器人”的大范畴下,比例可能也就只有10%左右,有些发展快的领域或者特殊领域可能会占比20%。

对于具身智能行业,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张钦锋提到,机器人企业在研发某一功能的机器人时,往往让研发工程师担任数据采集的工作,但研发工程师的人力成本往往很高,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商业化落地,机器人需要大规模训练,这就催生了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师这一新兴职业。

这一职业有多新?张钦锋坦言,首批30多名数据采集师都是各行各业来的,其中既有通信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有房地产等完全不相关行业转岗而来的人,还有不少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

这是一支由年轻人构成的团队,学习能力强,上手快。之前那位能叠落三只瓶子的数据采集师就是从房地产销售转岗而来,仅仅学习了3天,就能丝滑地掌握人机配合。“这就像学开车,短时间内就能学会刹车、油门、左转、右转等操作,但要开好车需要熟练和一定的领悟力。”张钦锋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仅需一个小时就能教会一名刚上岗的数据采集师进行基本操作,但能教会机器人学本领至少需要一星期的时间。

采集到丰富的数据是基础,如何将数据利用好,将更多的机器人训练得更智能,还需要具有科技力的公司和掌握专业技能的人员。哪些数据有价值?需要数据标注师;数据质量好不好,需要数据质量管理师……在拿到高质量数据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将其“喂给”大模型,这就需要算法工程师、架构师、模型微调师等。

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4

“每一次技术变革大家都会讨论新兴科技是否会取代人。我觉得完全不用担心,不仅不会取代,还会衍生很多新职业。保守估计,从事人形机器人培训这项工作就至少需要上下游几十个工种。”张钦锋说。

机器人培训“学校”在培训人形机器人的时候,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学习机会。张钦锋提到,首批数据采集师就有不少是来自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其中不少学生领悟力极好,在实习后,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等更复杂的工作,中心也有意愿给出工作机会。未来,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将致力于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具身智能行业技术实现多元化场景落地。

这几天不少人形机器人来北京开会了5

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开始“整顿”职场

当ChatGPT还在和人类斗嘴、自动驾驶还在测试阶段,第一批人形机器人已经悄然走进职场,开始“整顿”人类的工作习惯。

它们在仓库、餐馆,甚至在工厂车间,正以类似人类的适应性和智能,执行各种任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