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农村单村供水站智能加药系统设计

作者: 高珊珊 胡华杰 魏旭东

基于云计算的农村单村供水站智能加药系统设计0

摘要:针对农村单村供水站传统加药方式存在的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加药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余氯在线分析仪、液位计、次氯酸发生器、投加器、PLC控制系统以及云端算法决策系统。通过合理的管路设计,该系统可以对清水池余氯含量进行7×24小时在线监测,并将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反馈至云端,以智能生成产药和投加药剂策略,然后发送至PLC控制系统。根据实际试用,清水池余氯含量始终稳定在0.4~0.5mg/L之间,显著降低了运维成本,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农村供水;智能加药;云计算;PLC控制;次氯酸钠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5)09-0057-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 标识码(OSID) :

农村单村供水站的供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目前,农村单村供水站普遍采用传统的加药方式,即利用加药桶和蠕动泵根据流量设定加药配比,将次氯酸钠加入净水管道。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次氯酸钠药液储存不便,易受环境影响而失效,从而降低消毒效果;其次,农村用水不规律,药液消耗难以精准计算,导致缺药或药液浪费;最后,传统方式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运维成本高。这些问题导致清水池有效氯含量难以稳定达标,存在供水安全隐患。

因此,研究设计一套自动化、精准化、智能化的加药系统,对保障农村供水安全、降低运维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农村单村供水站智能加药系统,旨在实现对水质的实时监测和加药的自动控制。

1 智能加药系统实现

1.1 智能加药系统总体架构

基于云计算的农村单村供水站智能加药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前端感知层(包含各类传感器) 、数据传输层(有线/无线网络) 、云计算平台和控制执行层(PLC控制系统及加药设备) 。系统工作流程如下:传感器实时采集水质参数和设备运行数据,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云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生成控制指令;PLC 控制系统接收指令,控制次氯酸钠发生器和投加器进行加药操作,最终实现水质的自动控制。

首先,在供水站的加药设备和相关的水质监测点安装各类传感器,如流量传感器、水质酸碱度传感器、余氯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实时采集加药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包括药剂流量、供水流量、水质参数等,并将数据传输到云计算平台。

其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网络(如以太网、4G/5G网络等) ,将采集到的数据稳定、快速地传送到云计算服务器。确保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数据丢失或延迟的情况。

然后,利用云计算平台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能够对长期积累的加药数据和水质数据进行妥善存储。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类、索引等管理操作,方便后续的查询和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例如,根据供水流量和水质变化趋势,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加药量的需求变化。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对比分析,不断优化加药控制策略。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云计算平台生成精准的加药控制指令,如控制加药泵的转速、加药时间等,以确保药剂的投加量符合当前供水的实际需求。

最后,加药泵、搅拌器等加药设备接收来自云计算平台的控制指令,并按照指令执行加药操作。同时,设备状态监测传感器将设备的运行状态反馈给云计算平台,实现闭环控制。

1.2 子系统功能

1.2.1 次氯酸钠发生器和投加器

将盐水稀释并注入电解槽,电流通过氯化钠溶液,导致水分解并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电解过程中,阳极(正极) 上,氯离子(Cl-) 失去电子,变成氯气(Cl2) 逸出。同时,在阴极(负极) 上,水分子(H2O) 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OH-) 。在此过程中,氯气和氢氧根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钠(NaClO) 和氯化钠(NaCl) 。次氯酸钠是发生器的主要产物,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和杀菌能力,可用于水处理和消毒等领域。次氯酸钠发生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稀释后的盐水注入电解槽,通过电解反应生成次氯酸钠溶液。其电解化学方程式如下:

2NaCl + 2H2O = 2NaClO + H2↑ (1)

式(1) 中:NaCl代表氯化钠,H2O代表水,NaClO代表次氯酸钠,H2代表氢气。

此外,次氯酸钠发生器还通过控制系统对电解过程进行精确控制。控制系统可以监测电解槽中的电流、电压以及溶液的温度和浓度等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调整电解条件,以确保次氯酸钠的稳定生产。

次氯酸钠发生器规格的选取,主要根据水站的产水规模以及含氯指标确定。根据公式(2) 计算每小时所需的有效氯总量:

每小时有效氯总量(g) =产水规模(t/h) ×余氯含量(mg/L) (2)

式(2) 中:产水规模为用产水流量(t/h) ,余氯含量为(mg/L)。每小时余氯总量为g。比如产水规模为20 t/h,余氯含量为0.5 mg/L,则有效氯总量为:20 ×0.5 = 10 g。考虑到电解过程中食盐的消耗,每生产1kg有效氯需要消耗4~6 kg NaCl。因此,盐消耗估算公式如下(此处消耗系数取5.0) :

每小时盐消耗量(g) =产水规模(t/h) ×余氯含量(mg/L) ×5 (3)

根据公式(3),结合实际加药量,推算每天消耗的盐,从而可以通知运维人员及时加盐。次氯酸钠溶液通过次氯酸钠发生器的提升泵投加送入清水池。每小能投加的有效氯可以通过公式(4) 计算[1]:

每小时投加有效氯=额定流量×药液浓度×投加频率 (4)

式(4) 中,额定流量为提升泵每小时能投入的体积,单位为(L/h) ;药液浓度为次氯酸钠中的氯含量,单位为(g/L) ;投加频率为额定流量的百分比。

一般次氯酸钠发生器产生的药液含氯溶度为:6 ~8 g/L[2]。对于额定投加量为9 L,投加频率为50% 时,每小时可以投加的有效氯为:

每小时投加有效氯(g) = 9 ×6×0.5 = 25g

在产水规模为20 t/h,余氯含量要求0.5 mg/L的条件下,可以选择提升泵最大容量为9 L,投加频率为20%~50%。

1.2.2 PLC 控制系统及物联网通信系统

PLC控制系统是智能加药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负责数据采集、指令执行和与云平台通信。其主要功能如下:

1) 数据采集:实时采集清水池液位、余氯值、次氯酸钠发生器产药数据、投加数据、管道状态等关键参数,并上传至云平台[3]。

2) 执行命令:接收云平台下发的控制指令,例如加药频率、投加管道切换、取样点位选择等,并控制相关设备执行相应操作。

3) 通信:通过RS485总线和Modbus RTU协议与现场传感器和加药设备进行通信;通过无线网络和MQTT 协议与云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4]。

1.2.3 取样/投加管道

取样/投加管道系统由水泵、电磁阀、止逆阀、球阀、管材等组成。PLC控制系统根据云平台的指令,控制水泵和电磁阀,实现对不同取样/投加点位的切换,确保水质监测和药剂投加的均匀性和效率[5]。取样/投加点位的数量和布局应根据清水池的大小和形状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最佳混合效果。

1.3 云智能程序

云智能程序负责数据分析、加药策略制定和预警功能。

1.3.1 动态加药

云智能程序实时接收现场采集的数据,并根据清水池余氯含量、目标余氯值、液位、出水流量等参数,动态调整加药频率,实现精准加药控制。加药策略的核心是维持清水池余氯含量在设定范围内。

1) 清水池余氯含量:通过现场仪表分析并上报,支持定期上报和实时召测。

2) 清水池余氯标准含量:预设值,农饮水一般建议为0.5~1.0 mg/L。

3) 清水池液位/表面积:液位通过现场的液位计监测,表面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

4) 出水流量:通过在出水口安装流量计进行采集获取。

5) 累计产药量:根据设备型号和产药时间累计计算获得。

6) 累计加药量:在某段时间内,计算公式如下:

式(5) 中:F(t)为累计加药量,Fi为第i 个时间段的投加频率,Ti为第i 个时间段累计投药时间,R为每小时额定投药流量。

具体到每个点位的加药操作和加药策略,在保证次氯酸钠溶液充足的条件下(如远程启动自动产药功能) ,通过动态调整加药频率来改变加药速度,使余氯的含量在短时间内达到标准范围之内。

1.3.2 预警功能

云智能程序具备以下预警功能。

1) 加盐预警:根据累计产药量估算盐消耗量,并在盐量不足时发出预警,提醒运维人员及时加盐。

2) 清水池液位低预警:当清水池液位低于设定阈值时发出预警。

3) 设备维修预警:当系统长时间无法达到目标余氯含量时,发出设备维护预警。

2 试验分析

为了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在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云洲村天益供水站进行了实地试验。水站基本情况如下。

水站名称:天益水站,地处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云洲村;供水规模:112 t/d;膜处理设备流量:20 m³/h;清水池体积:114 t,尺寸为3m×6 m×8 m;余氯含量标准值:0.5 mg/L;次氯酸钠发生器:每小时最大产药量为50 g,次氯酸钠浓度为6000 mg/L;提升泵额定流量:9 L/h,每小时最大食盐消耗量为200g。

云智能程序采用Java开发,运行在阿里云ECS服务器,与PLC控制系统通过MQTT协议连接,采用物联网卡,数据采集周期为5分钟。设计了3个采样和加药点位。

2.1 实验一

实验条件:出水口无流量,净水设备持续产水,保持加药频率不变;f0 = 45% ,H0(液位) = 1.05 m, 产水流量约19 t,X0(余氯) = 0.0 mg/L。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智能加药系统的运行,清水池中的余氯含量从0开始逐步逼近目标设定的值,加药效果明显。

2.2 实验二

实验条件: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居民正常用水,净水设备正常产水,保持清水池余氯含量稳定。从表2可以看出来,在智能加药系统的控制下,出水流量虽然有所波动,但余氯基本保持不变,效果明显。在观察时间段里面:余氯平均值:0.46 mg/L,出水流量平均值:23.115 m3/h。

3 结论

本文设计的基于云计算的农村单村供水站智能加药系统,能够实现对清水池余氯含量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有效解决了传统加药方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将清水池余氯含量稳定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显著降低了运维成本,提高了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