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扇——流云变换的中式美学

作者: 李艳涵 施威

漆扇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起初主要用于帝王贵族的仪仗,象征着权力和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漆扇逐渐融入民间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如今,非遗漆扇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每把漆扇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传递着历史与文化的信息。通过漆扇的制作与传承,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漆扇——流云变换的中式美学0
供图/视觉中国

定格流动的色彩

制作漆扇之前,要准备好心仪形状的空白团扇、盛有足量清水的容器、大漆、橘子油、滴管、小木棍,然后就可以开始“私人定制”漆扇了。

第一步,从各色大漆中挑选想用的颜色。可以是敦煌配色、故宫配色、千里江山图配色等,在选好后,少量、多次加入稀释剂——橘子油,边加边慢慢搅拌,搅至可滴落的程度,不同颜色的漆液就调制好了。

第二步,用滴管吸取漆液,依次滴入清水中。滴入的漆液量越多,制作出的扇面着色就越多,色彩也就越浓烈,反之则淡,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滴加。

漆液具有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的特性,滴加之后会漂浮在水面上。此时的水面就像一张空白画布,不同的色彩在流淌的画布上绽放、碰撞、交织,融出一派流光溢彩的美。这时候,拿一根小木棍在水面上拨动或搅拌,水波轻漾,色彩随之跃动,呈现出不同的纹理,或疏或密,或深或浅,或曲或直。

最后,取团扇轻轻浸入其中。团扇一接触到水,纹理就迅速被“烙”在了扇面上。团扇入水时可以直接浸入,也可以沿着某一方向边摆动边浸入,甚至还能旋转浸入,不同的手法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

团扇出水就同开盲盒一般充满惊喜,扇面图案可似飞云,似流沙,似波涛,似青岫,给人以无限遐想。当然,还可以留白或佐以书法、印章,更具韵味。待团扇晾干,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就完工了。

漆扇——流云变换的中式美学1
漆扇制作

传承千年的漆文化

漆扇制作中所用的大漆又叫“生漆”“天然漆”,是一种天然树脂涂料。

漆树树皮被割开后,会流出黏稠的乳白色汁液。这些汁液有很强的附着力,涂敷在器物上,就固化成一层富有光泽的膜。这层膜不仅能防水,还防腐、耐酸碱。

最先发现大漆的优异性能并加以利用的国家是中国。在距今8 000多年的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先民们就已经用大漆制作漆器了,在浙江出土的两件漆木器,虽深埋地下已久,但千年前的光泽依然夺目;到战国时期,漆器便已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饮食器、日用容器到家具,从乐器、兵器到交通工具乃至丧葬器,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人们还大胆尝试,将木、竹、陶、皮等材料都用作漆器的胎骨。

朝代更迭,但是漆文化一直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也逐渐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在现代,漆艺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漆画。大漆与各种装饰质材为漆画提供了多元材料,千年积累的传统漆艺为漆画提供了丰富的技法和表现手段,使其兼具了绘画和工艺的双重属性。

漆扇——流云变换的中式美学2
漆画艺术

漆艺焕发新生机

无论是古老的漆器,还是年轻的漆画,其丰富的色彩美和细腻的材质美动人心弦,可制作起来却是一场耗时的接力赛。漆树种植、割漆、制漆、制作,每道工序都要以年、月为单位,整个生产流程周期长,工艺难度大,其高昂的成本也让购买者望而却步。在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漆艺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相比于描漆、堆漆、雕漆、填漆等步骤繁多又耗时长的传统漆艺,漆扇使用的漂漆技法属于漆艺中的创新工艺,容易上手,又兼具趣味性,还可以增强体验感。更关键的是,漂漆技法很“百搭”,除了和传统纸扇结合制作漆扇,还可以与竹骨棉布灯笼结合,制作漂染灯笼;遇白纸则是一幅装饰画、一个书签。应用还可以继续拓展,素净的首饰、服饰、箱包、手机壳、风筝等,一遇漂漆,也填满了艺术气息。

漆艺本身是一门复杂且讲究技法的非遗技术,而漆扇的流行将大漆和漆艺重新拉回大众视野,让千年的漆文化继续流淌在漆扇送来的习习清风中……

文章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责任编辑:嵇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