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学科界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者: 刘玉婷 范俊明

拔尖创新人才指在特定领域具备顶尖专业素养、突破性思维能力和显著实践成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具有多维度的核心特质,如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其育人目标的达成依赖于有效的驱动性任务设计。本文以单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紫藤萝瀑布》为例,探讨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有效的驱动性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学习任务具有综合性

《紫藤萝瀑布》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情达意的散文。教师选择“托物言志”这一语文要素作为语文单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支点,提炼出“外物与人的感受体验和谐一致”的大概念,设计“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准确地借助外物表达出来”的问题(聂嘉、魏小娜、吴宗艳,单篇阅读教学中的跨学科学习设计——以《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为例,《语文建设》,2024年第4期。下文案例内容均引自此文,不再标注)。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一名学生在阅读这句诗的时候询问老师“凌云木”指哪种植物。其实,“凌云木”不特指某种植物,而是指代有才华、有能力、有凌云之志的人。那么,哪些特定的植物指代哪些特定的人呢?为解决这个疑问,对“物”与“志”形成更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尝试编写一本解释“物”与“志”关系的册子——《万物与其志·植物板块》,为每种植物写出简短的提示语和详细的花语,揭示“物”与“志”的对应关系。具体实施可分为“识物”“辨物”“融物”三个阶段。

首先,这个任务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生物、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以对“凌云木”的理解为例,学生除了需要理解语文学科的概念“托物言志”的内涵,还需要结合生物知识理解“凌云木”是什么树木,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领悟“凌云木”指代的品格、价值追求。同理,学生在编写《万物与其志·植物板块》的过程中,对所选植物的理解从基础的“识物”到高阶的撰写“花语”都需要调用综合知识。

其次,学生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综合能力。学生要完成《万物与其志·植物板块》的编写,除了在理解层面调用多学科的知识,在实践操作层面还需要整合多种资源、综合他人意见、进行团队分工、物化成果(排版、制作、印刷、装订)等。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能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具有开放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设计要为学生打造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轻松、利于探究的氛围中学习,更好地发挥创造力。笔者以《紫藤萝瀑布》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一“识物”中的三个活动为例分析。

活动一:遇见自然,和花相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和大自然相处的故事,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花类……

活动二:出发,在自然中遇见自己。……学习了解宗璞如何观察记录自己所喜爱的紫藤萝的特点,挖掘所爱之花更多的特质,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爱之花。

活动三:遇见自然,为花赋语。……分析宗璞情感的变化,体会“物我一致的治愈情怀”,从而感悟紫藤萝的特点体现出什么样的独特品质,进一步总结出宗璞为紫藤萝所赋之语“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上述活动体现了开放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造人人能参加的学习氛围,比如活动一中,教师设置分享“最喜欢的花类”任务,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触发思考和参与活动的切入点,即不同水平能力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其中,畅谈自己喜欢的植物;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多种可能,包容不同的结果,虽然“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常见的课文主题挖掘点,但在此任务过程中学生也能打开思维空间,主动思考、创造自己的紫藤萝花语,如,有的学生依据紫藤萝花朵密集且色彩鲜艳,共同散发生命活力的生长情景,从团结协作、汇聚力量的角度,为紫藤萝创作花语“像藤蔓般手拉手开花,聚光前行,一起成长”。

三、学习任务具有创生性

“创生性”在教育领域中主要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性”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认知参与下主动建构新知识。“创造性”指学习者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突破原有范式,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形成新的解决方案。设计具有创生性的学习任务既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紫藤萝瀑布》的跨学科学习任务二、任务三具有创生性。

学习任务二:“辨物”,为植物写提示语。仿照《花与万物同:24科植物图文志》,尝试编写《万物与其志·植物板块》。编写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尝试辨识这类植物有什么特征,思考这些特征能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然后参考“紫藤萝——生命的长河流动不止”句式,为该植物写出简短的提示语。

学习任务三:“融物”,为植物写花语。根据每一种植物的提示语,详细撰写花语,完成《万物与其志·植物板块》的编辑。

任务二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尝试辨识这类植物有什么特征,思考这些特征能为自己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这个任务必然会带动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植物是什么,并结合原有经验,全面、准确地重构这种植物的特征。比如,一名学生最喜欢的植物是茉莉,他能说出茉莉清香的气味、素雅的外形特征,还能联想到茉莉花期长且喜暖、喜湿的生长特点。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进一步思考,这名学生还能从浅表性的外观、生长习性深入认识和理解茉莉所能表征的谦逊、高洁的精神品质。

任务三中写“提示语”和“花语”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完成这两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现、分析所选植物的特征,在植物特征与主题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同时要基于对“托物言志”的理解,将这些特征与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合,从不同角度辩证取舍,运用不同形式和技巧创作独一无二的花语,为植物赋予独特的审美认知。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创造性的参与。

四、学习任务具有实践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建立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提倡“做中学”“用中学”。这些要求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能为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赋能。下面结合任务三“融物”活动中“为植物写花语”说明。

学生在编辑《万物与其志·植物板块》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真实的生活,以提示语为题,开展实地考察,进一步解读“花语”,寻找植物客观外形、属性与主观之志的关联,形成学习成果。例如,喜欢茉莉的学生在为其写花语时,为了把握茉莉的外形、气味、生长环境、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既要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又要实地考察,还要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这样的学习使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这样的任务为学生创造了知识生成、能力提升的机会,为学生拔尖创新素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者单位:刘玉婷,宜昌市夷陵区东湖初中教育集团;范俊明,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课程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JA1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