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者: 卢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完成适量的作业,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助于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作业时要聚焦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理清他们应该会什么、懂什么、悟什么。基于此,作业设计要把握层次性和探索性,兼顾趣味性和多样性。
作业要有层次性。作业应分层次设计且逐步提高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将教学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在每个阶段设计不同难度和要求的作业。例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作业,第一层次可基于数方格法求面积进行设计;第二层次可给出图形的底和高,让学生直接用公式求面积,或变换条件和所求问题,让学生探究公式的变形;第三层次可聚焦“形变积不变”设计多样化的有一定探究性的题目。
作业要有探索性。作业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关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例如,根据梯形面积公式[S=(a+b)h2]设计探究性作业:根据图示(一般的梯形)和面积公式,当[a]=[b]时,图形变为 (平行四边形),其面积S= ;当[b]=0时,图形变为 (三角形),其面积S= 。学生作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涵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而整合认知,提升数学理解层次。
作业要有趣味性。趣味化作业是培育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载体。例如,扑克牌游戏化作业:从一副扑克牌中抽出所有牌面数字为1~9的牌,洗牌后将牌背面朝上排成一列,两人轮流翻牌,每翻开一张就将其正面朝上放在原位置,翻开的牌按顺序排列,形成一条“牌链”,当翻开的牌中最左边一张和最右边一张的牌面数字相加等于10,触发“凑十”条件,如最左边一张牌牌面数字是3,最右边一张牌牌面数字是7,3+7=10,符合条件,玩家可以迅速喊出“凑十”,先喊出的玩家收走这两张牌作为自己的得分,并将牌链中剩余的牌重新连接在一起,继续游戏,直至所有的牌被翻完且无法再“凑十”时游戏结束。玩家计算自己收走的牌数,牌数多的获胜。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10的分解与组成,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作业要有多样性。形式为内容服务,多样化的题型能帮助学生削弱练习的倦怠感。多样化可以指向题型,如计算、填空、判断、应用、画图等,可以指向方式,如书面作业、操作作业、口头作业以及短作业、长作业等,也可以指向多元主体,如个体作业、团体作业等;还可以指向题目结构,如收敛性作业、开放性作业等。例如,单元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小组合作收集相关练习,组成题型多样、难度逐步提高的一系列练习题,并向全班分享。这样的作业能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注意总结。例如,针对加减法综合复习,一个小组设计了依次递进的一组练习题。基础巩固题包括5+3=( ),9-4=( ),7+( )=10,( )-2=6。能力提升题要求根据规律填空,第①题为2,4,6,( ),10;第②题为9,7,( ),3,1。综合挑战题第①题为混合运算,包括5+3-2=( )和10-4+3=( );第②题为应用题“小明有10元钱,买一个3元的铅笔盒和一个4元的笔记本,他还剩多少钱?”。拓展延伸题是数字谜题“在( )+( )=10,( )-( )=4的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这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既能夯实基础,又能提升思维,兼顾了学习兴趣激发和个性化需求满足,有助于学生科学、高效地复习。
(作者单位:潜江市熊口管理区东大小学)
文字编辑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