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向前进

作者:邢海洋

上海车展上劲爆消息不断,-40℃电量仍达到90%的电池、步态轻盈的机器人、双涡轮增压V8发动机、充电五分钟跑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像老司机一样思考的AI智驾系统等等,“技术肉搏战”四面开花,技术进步之大、之快让人眼花缭乱。

30年前当中国的第一批造车人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他们对汽车的认识还是四个轱辘架着几个沙发,他们还宣称榔头敲打铁皮照着成功车型模仿就可以。20年前,中国自主品牌集中推出家用小轿车,那些畅销车型还显得又单薄又愣头愣脑,靠着价格便宜抢占了低端市场。再后来,一批将海外豪华车型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山寨车出现了,虽然也大卖,可稍微懂行的人都尴尬得不行。几年前,自主品牌的汽车还在合资车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可仿佛一夕之间,国产车如同有了灵魂,形势一下子逆转过来,受到普遍认可。今天,当中国造车业第一代企业家来到车展,他们得到了像明星一样的关注,原因是他们制造的汽车无论性能还是设计都堪称一流。并且,面对着海外市场的贸易和技术围堵,企业家们带领国产汽车制造业走出了自主的道路,他们不只是凭着事业的成功,还因为把中国制造提升了档次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

我们的国产大飞机,也颇有进展。为国产大飞机C919研制的长江-1000涡扇发动机已经在运-20上测试,很快将在C919上进行验证飞行。而为更大机型研制的长江-2000发动机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顺利完成全状态试验,累计运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国产大飞机的研制与发动机的制造起步艰难,一波三折。C919从2007年立项,到2022年12月全球首架交付,研发到投产历时15年。尽管军用飞机装备的是国产发动机,但民航飞机频繁飞行,对发动机的要求更高,且更看重使用寿命和燃油率。当C919投产时,还是不得不装备CFM国际公司的LEAP-X1C发动机,由于美国对中国出口航空技术的限制,CFM国际公司在发动机供应上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也正是在紧迫的压力下,中国航发的发动机研制取得了重大进展。比较长江-1000和长江-2000发动机的进展,不难发现经历了长期的磨砺,当我们完成了零的突破,后面的进展就加速起来。而截至目前C919累计订单超过1500架,C929宽体客机国产化率突破90%。

今年2月,当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美国股市“低头”,BBC曾发表报道,“中国的十年高科技计划正在取得成效”。2015年,中国政府高调宣布了“中国制造2025”,此后因为贸易战,这个制造业十年规划不再高调宣传。可10年过去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计划里提及的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电动车、再生能源、电池技术等十大科技业重点领域中,在许多领域中国已成功成为主要参与者,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了最乐观的目标。

我们可以从亚当·斯密250年前的真知灼见中理解中国制造稳定进步的原因,虽然他当时并未意识到工业革命正在发生,但他相信,如果一个国家具备三个条件——和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和适当的司法管理,经济增长几乎是必然的。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企业家作为社会中最富创新、冒险和执着精神的群体,只要外部环境恰当,就会迸发出充足的活力,在竞争中把技术应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不由得联想到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里蹒跚学步的机器人。20支参赛队几乎每个机器人都在中途进行了几次换电操作,机器人摔跤、零件断落频发,相当多的机器人蹒跚学步,似乎佐证了“具身机器人泡沫”的判断。可敢于将人形机器人拉出来遛遛,还跑了半马,说明了行业的自信。第一次集体亮相,步法虽显稚嫩,但如人类学步,未来可期。

中国制造
上一篇: 四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