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说 | 关税大战暂时停歇,产业升级仍在进行
作者:黄子懿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国外贸正在升级》这一期封面专题的主笔黄子懿。过去一个月里,相信很多人都关注到了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开启的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从2月份到4月份,特朗普政府一路将对华关税从34%推高到了145%,这让中美之间很多的经贸往来都骤然停歇了。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这场风暴不仅仅是一次数字游戏,而是关乎很多中国企业的生存问题。众所周知,外贸出口是我国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跟投资、消费并列为三驾马车。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它还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因为外贸工厂吸纳了大量的就业。所以当关税风暴愈演愈烈的时候,我们就非常想去沿海的产业带,看一看在这场风暴的中心,中美的外贸商家们他们都受到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应对的。
于是整个“五·一”期间,我们也没有停止对相关话题的关注和采访。我去到了浙江,在温州的一家皮鞋代工厂里,看到原本轰鸣的美线生产线陷入沉寂,老板不得不紧急把工人调往欧洲的生产线,甚至还亲自上阵直播带货,想要转型做内销、去库存。在义乌,一位物流货代公司的老板直接跟我说,他4月份传统外贸的发货订单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但他硬是靠着一个低价策略,从跨境电商板块抢回了一定的业务份额。
这些中小企业的生存逻辑是非常一致的,就是哪怕中美贸易摩擦下暂时有困难,哪怕暂时的微微亏损都可以,但是我的生产线,我的公司、工人都不能停,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熬到货架空了,美国人总是会回头的。这句话成了很多中国外贸商家的一种集体信念。我觉得这种集体信念的背后,是中国供应链几十年发展下来累积的底气。
我的同事覃思采访了美国婚纱协会的会长,还去到潮州采访了他们在中国的代工厂。婚纱是这一轮关税风暴下受到很大影响的一门产业。这位美国的商家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婚纱对工人手艺的要求非常高,而这方面中国工厂是很难被替代的,因为中国的工人非常吃苦耐劳,手艺细致,并且能及时响应客户的各种需求。这其实也是中国制造这些年来累积下的优势之一,它是一种隐形的门槛,目前在全世界都找不到替代。
实际上我们在采访当中也发现,很多商家都表示,他们自己以及美国客户都去东南亚考察过,但暂时都发现不了能替代中国制造的地方,要么因为当地还没有形成完整并且具备协同效应的产业链,要么因为当地的土地成本与人工成本也不低,但是效率比不上中国。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杭州和上海的一些企业中看到,即使关税很高,但依然有美国客户在追加订单。有些商家一边抱怨高成本,一边紧急通知中国的供应商恢复发货。我的同事谢九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在这期专题当中他写道,在美国,关税的反噬效应似乎比预期更快,美国的金融市场率先拉响了警报,美国的农民,包括波音公司等大客户也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在这一轮博弈当中,好像没有人是赢家。虽然经过5月初的中美谈判,特朗普政府最终将关税调回到了34%,这场博弈看似是暂缓了,但是它造成的裂缝显然是无法弥补的。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全球化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一张织了四十年的网,中美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但对于很多的中国企业来说,经过了这一场风暴之后,他们可能就更加明白,美国也不是唯一的市场,我们不能把鸡蛋都放在美国这唯一的篮子里,只有持续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是我们未来在风浪中继续保持前行的最大竞争力。点击上图购买本期纸刊
———编辑/一丁剪辑/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