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龙头赴港二次上市南下资金争夺定价权
作者: 石运金去年以来,美的集团、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批A股优质标的赴港二次上市,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年内27家企业登陆香港市场,实际募资总额达771.23亿港元。近年来,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制度改革,欢迎企业赴港上市,同时内地政策也在加强拓宽企业境外上市渠道,双重政策利好进一步助力港股IPO,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审核也明显提速,香港交易所持续优化上市制度及配套规则。中国证监会的境外上市备案审核速度在2025年大幅加速,审核时长从去年的100日以上缩短至60日以内。2023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了专为特专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上市规则,即《主板上市规则》第18C章。第18C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硬科技,允许未符合《主板上市规则》第8章相关基本条件的特专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已向港交所递表的A股上市公司超过20家,其中不乏三一重工、赛力斯、晶澳科技、三花智控、百利天恒、海天味业等一众A股明星上市公司。另外,包括韦尔股份、牧原股份等在内的多家A股公司也已宣布筹划赴港上市。赴港上市的募集资金用途中多家上市公司提到支持出海战略,需要离岸资金以支持海外业务拓展。
2024年的龙蟠科技、顺丰控股、美的集团和赤峰黄金,基石投资者认购占比为20%、27%、32%和27%,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为3.99倍、79倍、3.25倍和9.53倍,而最近新发行的宁德时代和恒瑞医药,基石认购占比达到66%和43%,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达到150倍和455倍。美的集团、顺丰控股、龙蟠科技、赤峰黄金在港股IPO后的20个交易日内股价累计涨幅分别为29%、-2%、24%和25%,宁德时代与恒瑞医药本周上市后的涨幅已经达到23%和25%。说明赴港上市的企业也被国际资金认可。
龙头公司赴港上市,让港股的上市公司更加多元化,港股市场的代表性更强,典型的比如互联网龙头在A股几乎没有,但在港股,比如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等,还有创新药企业在港股也是选择性更多,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也齐聚港股,这些新经济类的企业让港股市场更能反应中国的经济,让投资者可以分享新经济企业的增长红利,而在A股市场可能具备优势的也只有白酒龙头公司了,港股的多元化更能反应新经济趋势,必然吸引更多的资金南下香港。
2021年初,当某券商喊出"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口号时,回头看是个笑话,但四年后的今天,这一预言正在成为现实。南向资金正重塑港股定价权格局。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占港股每日成交额比例多次突破50%,内地资金对港股定价权的掌控力显著增强。2017年南向资金在港股全年总成交额占比仅10%,到2021年突破20%,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34%。而2025年开年后南向资金的疯狂涌入,使得其在港股单日成交额占比频频突破50%。2024年,南向资金净流入8078.7亿港元,刷新历史纪录;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收盘,年内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规模已达6213.60亿港元,远超去年同期。在南向资金的助力下,港股持续上涨,截至5月26日,恒生指数年内涨幅约16.06%。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7470亿港元,同比激增158%;2025年仅前三个月,净买入额已达3711亿港元,是去年同期的五倍。
表:南下持仓超过50%的公司(截至5月27日)

截至5月27日,港股通标的股中,南向资金合计持有4310.17亿股,占标的股总股本的比例达17.18%,合计持股市值47634.02亿港元,占标的股总市值的比例为13.15%。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20%的个股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业、金融业、工业等行业。笔者统计了截至5月27日南下持仓超过50%的股票,比如中国电信南下资金持仓占比接近75%,中国神华也接近65%,这类公司显然南下资金已经具备定价权。从现有趋势看,内地低利率环境(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2.5%)与海外高息环境(如美债收益率4%以上)形成“利差红利”,驱动资金南下套利。中信建投测算,这种利差可使港股股债收益差比外资高3-5个百分点,形成持续流入动力。未来南下资金将会在港股市场越来越具备话语权。比如保险资金近期就在不断举牌港股,最近就有三次举牌,且均为H股,5月19日,平安人寿在保险协会官网发布举牌农业银行H股的公告,5月16日平安人寿公告称增持了邮储银行H股。5月14日,新华保险增持上海医药H股触及5%举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