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作者: 马建光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战争充满着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和平绝不是乞求来的,也不是屈辱忍让的结果。“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这就是我们对待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本立场。
中华民族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追求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持久夙愿,历来强调怀柔远人,善做礼仪之邦。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沉的愿望。在长期实践中,中国提出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践行全球安全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既寻求自身安全又倡导共同安全,推动建立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也反对抽象的和平主义,决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时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
没有止战的追求,能战就会演化为穷兵黩武和对外侵略,而没有能战的实力,止战就只能是一厢情愿。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的“丛林法则”并没有改变,威胁人类安全、生存、发展的挑战复杂而严峻,铸剑为犁仍然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无实力而乞和平,则和平危;有实力而卫和平,则和平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当代战争的技术形态发生系统变化,给智能时代的永久和平带来无穷的变数。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对可能发生的战争风险要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充分发挥军事力量在塑造态势、遏制战争、打赢战争方面的战略功能,把备战与止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运筹,随时准备打仗,立足现有条件打仗,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有力慑止战争,坚决打赢战争。
宜将剑戟多砥砺,不教神州起烽烟。战争从来不以任何单方面的善良愿望而消失,和平需要争取和维护,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越是害怕战争,战争往往更快来临;越是敢于应战,越能保持长久和平。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能战方能止战。如果有人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我们必须能决战决胜。只有敢战、备战、能战,才能真正达到不战或止战的目的,维护持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