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强则国强0
珠海市鱼林小学进行特色足球大课间活动。

今年2月,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有1节体育课,没有体育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锻炼;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内容,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在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通过科学健身与健康干预,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这一政策不仅是出于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考量,更是一项关乎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计。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有重要意义

柳鸣毅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

义务教育阶段是孩子们身心发育的敏感期和技能获得的重要窗口期。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增加体育锻炼,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体育运动除了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和能力外,在增进学生了解地域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除了常见的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孩子在课外参加的很多兴趣班大多是一些比较时尚、炫酷类的项目,比如轮滑、跑酷等,都是当前比较火爆的运动。这些项目具有趣味性,孩子们很喜欢,会自觉参与其中。

未来,这些项目进入校园,除了能很好地丰富校园运动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外,在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灵敏素质、协调素质和爆发力等。增加孩子们喜闻乐见和中小学有开展条件的运动项目,对培养他们体育乐趣,享受运动带来的喜悦,增强体质,磨炼意志,都是有益处的。

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是关键。首先要快速有序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真正落实体育课程教学方案里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其次要改变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过去很多人觉得学校体育就是体育课,但学校体育除了体育课,还包含课余活动和一些竞赛内容安排。不仅如此,很多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把大课间等计算成课时,进行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安排,这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一种体现。

新课标对学校提出更高要求

曹东旭

清风体育总裁

新课标已经出台,对体育课的要求高了,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如何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帮助他们理解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将赛事活动举办得更加有趣,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场馆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学生的体育活动不仅在校园内部,学校可以加强与周边公共体育场馆、体育部门和校外培训机构合作,充分整合校内外体育场馆资源、俱乐部资源,加强交流合作,这样才有助于打造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的,更加个性,符合体育规律的教学课程体系,逐步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每天一节体育课不多

王荣杰

资深媒体人

对于小学和初中增加体育课时,家长和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支持。近年来,中小学生久坐少动引发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教育界人士认为,开足体育课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这是一项很好的政策,尤其是对提高我国青少年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但必须明确,体育课不是课程总学时的增量,而是在现有课时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取代一部分原有的文化学科课程。

孩子们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导致近视率、肥胖率越来越高,慢性病、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学科更可以发挥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间活动能够提高大脑供血的速度,学生活动几分钟再回到教室,他们的记忆力、专注力、思维能力会更好,更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体育课不能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边缘课”,而应当得到更稳固的制度保障,在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更大、更重要的篇幅。

上好体育课,同时,推进“校外一小时”运动,离不开家、校、社多方配合。学校可以布置体育类的家庭作业,督促家长视频打卡。家长也可以主动学习一些运动知识,了解如何训练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保证孩子体格的均衡提高。社会可以适当开放体育场馆供学生免费或低价使用,也可以与学校共建一些课外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在校外同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

上一篇: 视角
下一篇: 以城之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