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遗产”有保质期

作者: Sean Ingle

奥运“遗产”有保质期0
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五环标志。

一座城市举办奥运会,真的能改善市民的健康吗?如果能,改善程度有多大,能够保持多久?十几年前,英国政客曾声称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让民众更健康,这样的豪言壮语究竟有没有事实依据?当英国运动员赢得奥运金牌时,伦敦市民是否感到很快乐?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呼吁伦敦申办2040年奥运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哈佛大学和德国的学者们也在尝试回答上述问题。为了找到答案,这些学者多年前就曾进行了一项研究:2011-2013年连续三个夏季,他们对伦敦、巴黎和柏林居民进行了26000多次访谈,详细了解每名受访对象的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和收入水平以及平时是否锻炼身体,是否感到幸福等情况,并追踪研究了这些情况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在标题为《传递圣火:大型体育赛事是否促进健康?》的最新论文中,几位作者分析了2012年奥运会是否鼓励了更多伦敦市民锻炼身体,以及这种效应有没有持续下去。研究人员发现,34%的伦敦市民平时根本不运动,这个比例在2012年奥运会期间下降到了28%。与此同时,伦敦市民在奥运期间对酒精和烟草的消费量也有所减少。

然而,在奥运圣火熄灭短短100天后,伦敦奥运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所有积极影响似乎都消失了。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的克里斯蒂安·克雷克尔博士指出:“政客们经常夸夸其谈,扬言奥运会对人们的健康行为有持久影响,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我们的研究表明,伦敦奥运确实促使一些不爱运动的人开始锻炼身体,可奥运会结束,这些积极影响就会迅速消退。”

克雷克尔对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他解释说:“就算提供奖励,也很难说服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哪怕花钱让人们去健身房,这种做法也只能在一段时间里有效。”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研究,学者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首先,奥运会确实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这种影响不限于主办城市。2012年夏季奥运会期间,伦敦、柏林和巴黎民众的幸福感都比前一年有所提升。奥运会开幕后,伦敦市民的幸福感从6.3升至7.3,柏林、巴黎市民的幸福感分别上升了0.3和0.1。奥运会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幅度大致相同,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上升幅度略高。遗憾的是随着奥运会落幕,这种影响很快就消失了。

报告作者写道:“就潜在的‘遗留’效应而言,我们发现,奥运会带来的无形影响似乎很短暂。在开幕式和闭幕式前后的几天里,奥运会的影响尤为明显。然而,奥运会对主办城市民众幸福感的影响无法持久。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强有力的证据能够表明奥运会结束一年后,主办城市民众的幸福感仍然会受到这项体育盛会的影响。”

那么,运动员赢得奖牌是否真的能够提升民众情绪?这种说法也不符合事实。研究人员指出,在英国、法国和德国代表团赢得奥运奖牌后的次日,这三个欧洲国家首都民众的幸福感并没有比前一天更高。“伦敦市民的‘幸福红利’似乎来自举办2012年奥运会这件事,而非以金牌数量来衡量。”

换个角度来看,举办2012年奥运会确实给伦敦带来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几年前,伦敦奥组委成员克雷格·里迪爵士就曾透露,为了举办奥运会,英国政府为重建东伦敦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在10年间创造了13.5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同时,2012年夏季奥运会也给体育爱好者们留下了美好回忆。伦敦、巴黎和柏林民众的幸福感在奥运会期间齐齐提升,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一项国际盛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限于主办国本身。

然而,每当政客们提议再次申办奥运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奥运会既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不会给当地民众带来无形的、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积极影响。

上一篇: 以城之名
下一篇: 六月沸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