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新生:中国田径如何从冷门到顶流
作者: 田敬仁热闹背后的尴尬
上述四场田径大赛,都进行了全球直播,央视都有呈现。即便足不出户,也能通过屏幕感知现场的热闹。如果到了现场,更能被震撼。声光电的巧妙运用,呼应着场上比拼的节奏,观众的掌声与欢呼连绵不断,来参赛的世界选手中,很多人表达了对现场氛围的赞叹。
然而,看似喧闹的现场充斥着一种诡异的割裂感——有的场次,最昂贵的票价区域,坐“满”了彼此熟悉的观众,他们甚至穿着相同款式的衣服。赛道上高潮迭起时,这些观众很多在埋头玩手机。他们来现场,更像是凑一个“出勤率”。还有的比赛安保,“管控”着大家的情绪:严厉禁止观众起立欢呼,更不能一激动就跳进场地。如能制止一次“极端行为”,安保可获奖几千元。
很显然,这些比赛的观众,大多是“组织”来的。有一组尴尬的数据来印证:现场超半数是持赠票的观众,仅8%的赠票观众能准确说出任意一名中国参赛选手的名字;自费购票群体平均观赛4.2个小时,而组织观众仅待1.7个小时,便匆忙离场。世界田联的观察员坦言:“中国赛场的上座率在数字上令人惊叹,但要警惕数字背后的空心化。”
自费购票群体可谓田径的铁杆支持者,其中很多是年轻人。他们来看比赛,也在赛场以及运动员酒店内外,追逐田径明星,寻求签名与合影。有的粉丝过于疯狂,已经深深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出行,于是,组委会不得不增加安保、设置隔离带。
然而,“疯狂”背后,很多粉丝并不完全清楚自己合影的对象是谁,他们只要看到是外国人,就去求合影,之后,再通过各种询问获知这个“明星”是谁。有的还拿着错误的照片,请运动员签名,换来的是一句非常不开心的“No!”
靠明星来拯救票房
4月中旬,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在广东肇庆迎来第一站。这不是一座一线城市,但却有着非常深厚的田径传统。今年,因为短跑名将苏炳添参加,赛场无比热闹。“苏神”参加的男子100米预赛和4×100米接力决赛进行时,全场有几千台手机的摄像头对向了赛道。必须说明,肇庆站比赛的观众是免费入场。
如此上佳的氛围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田径想火爆,需要多几个像苏炳添这样的明星。说起苏炳添,不由得想起刘翔。刘翔时代曾让中国人相信“田径可以和NBA一样火爆”。但笔者亲历过刘翔时代的比赛,他参与的跨栏项目一结束,场上观众就走了大半,哪怕后面还有其他精彩比拼。




刘翔、苏炳添的涌现,的确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田径,甚至参与田径,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有了直观的榜样。这对于田径运动的发展绝对是有利的,但单靠明星拓展田径比赛的票房,显然不够。明星效应能短暂点燃市场,却难以持续造血。
对此,一些人有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说:“如果明星效应没有用的话,为何一些歌手的演唱会即便门票天价,也能门庭若市?”此言不虚。钻石联赛厦门站的举办场馆是白鹭体育场,这座体育场连同旁边的凤凰体育馆,以及位于岛内核心地带的厦门市体育中心,经常举办演唱会,一线明星如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开市即售罄。此前刀郎厦门演唱会的门票甚至炒至万余元一张,依然一票难求。
演唱会与田径比赛根本不在同一个维度,没有可比性。歌星演唱会的市场体系相对成熟,田径比赛的市场从来没有被好好打理过。而且,买票去看演唱会的歌迷一定熟悉偶像的作品,甚至可以全场大联唱。当初很多慕名来看刘翔比赛的观众却不清楚110米栏是个什么项目,至于栏高多少,栏间距多少,一无所知,来到现场纯为看个热闹,对项目本身既不了解,也无感觉。刘翔退役后,这个项目没有新的明星,观众也就流失了,虚假的繁荣破灭。
文化熏染需从基础做起
中国这几场田径比赛刚刚落幕,瑞士传来消息:将于今年8月底举行的钻石联赛苏黎世站,倒计时100天左右,门票售罄。这一比赛,每年的门票都会售罄,今年是最早售罄的一年。说起来,瑞士此刻并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田径明星,但其田径比赛的票房出奇之好,不需要费力推广宣传。
面对差距,中国田径该怎样做?
首先,要耐住寂寞,从基层做起,从草根起步。
在广大青少年甚至幼儿群体中,上好田径这一课,对增强国民体质、拓展田径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田径被誉为“运动之母”,不应当是小众的。从小培养孩子观看田径、参与田径的兴趣和习惯,未来不管是否继续参与田径或者改练别的项目,哪怕只是纯爱好,都是极好的。在培养孩子们田径情结的过程中,家长也会受到熏染。这个培养过程,体育课就能实现。
其次,既要多办比赛,更要清楚比赛为谁而办。

曾几何时,除马拉松等路跑赛事外,面向大众的田径比赛非常稀少。很多身体素质卓越的人,仅参加过校运会田径比赛。如今,各类田径大众赛、公开赛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办这类比赛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给所谓的田径爱好者搭建一个竞技的平台,更应该成为普及田径文化的窗口。包括各级专业比赛,全国赛、省市赛,从一开始就要明确:不是为了比赛而办赛,不应只服务于一小部分的运动员。
可否敞开大门,吸引民众来看田径比赛?可否通过各种形式,来向大家传递田径的魅力,哪怕场上没有明星?可否盘活全国近21万座田径场,让各种灵活、精彩的比赛简易便捷地呈现给全社会,甚至人人皆可参与?
第三,培育田径文化,刻不容缓。
奥运会田径比赛设有近50枚金牌,是不折不扣的大项。然而,国内的田径文化并不流行。虽然涌现出了一些田径明星,但大众的崇拜往往与项目本身无关,甚至不需要了解项目。田径运动本身并非没有魅力,关键是如何讲述田径故事——这一点,马拉松做出了表率。虽然马拉松当下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但这个项目真的已经有了相对深厚的文化基础,积攒了大量酷爱且参与的粉丝,国内不管哪里举办路跑比赛,热闹程度都不低。
第四,睁开眼睛学习全世界,庖丁解牛寻找突破口。
在国内看田径,感觉很“冷门”,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田径比赛不仅热门,还非常赚钱。美国有几场商业性的田径“百年老赛”,比如始于1895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接力赛,还有始于20世纪初的纽约米尔罗斯室内赛——既面向青少年,又吸引世界高手前来对决。每次无不例外,门票售罄,现场人声鼎沸。靠票房以及丰厚的赞助,比赛将田径运动真正成为“产业”,形成完美的良性循环。
这些比赛在最初创办的时候,也没什么大众基础。但用心去办,当作长期的生意去经营,田径比赛本身连同文化都会得以传世。
大力发展田径运动,对增强国民体魄,甚至对提高综合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总说得田径者得天下,这不仅针对“大体育”概念。田径运动综合实力强的国家,往往也是综合国力强的国家。
中国田径崛起绝非单纯体育议题——当操场广泛开放,当赛道遍及城乡,当青少年能脱口讲出各类田径的佳话,当田间地头热议如何备战自己的下一场田径比赛……这才是综合国力最生动的注脚。破局之道,正在于让田径从“赛事”升维为“文明载体”,从“竞技场”渗透进“生活场”。这场关乎民族精气神的变革或许需要一代人的坚守,但唯有如此,“运动之母”才能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