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帙深处父爱长
作者: 康祥艳周末闲坐,单曲循环着李健的《父亲写的散文诗》,窗外微风轻拂,阳光正好。
偶然翻开古籍,看到了东方朔的《诫子诗》。这位向来洒脱不羁的奇人,在《诫子诗》里却化身絮叨的父亲,掰开了揉碎了,细细分析各种处世之道的利弊,就盼着孩子能在这复杂世道里寻得立身平衡,别太清高,也别追名逐利追得太狠。
总有人说:父爱如山,刻板印象里父亲都是不苟言笑、板着脸很严肃的模样,不如母爱温暖。真是这样吗?
杜甫写给次子宗武的《又示宗武》:“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得知儿子爱上作诗,这位大诗人既欣慰又操心,反复叮嘱他学习要专心,不要玩物丧志,生活要有节律,还要勤学经典,以先贤为楷模,持之以恒。我们身边,有孩子在学习书法时,可能会因为枯燥而想要放弃,此时,父亲若能像杜甫这般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告诉孩子坚持的意义,孩子或许就能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再看东晋陶渊明《责子》:“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的无奈和担忧。这种责备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激励,是父亲对儿子们好学奋进、成为良才的殷切期盼,流露出深厚而真挚的父爱。生活中,有些孩子沉迷游戏,不思学业,父亲若只是一味地责骂,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像陶渊明这样,在责备中蕴含期望,鼓励孩子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积极改正,效果或许会更好。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告诫孩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不能只满足于书本知识,要亲身去体验和实践。这就像孩子学习游泳,理论知识了解再多,不下水尝试永远也学不会。父亲通过这样的教导,让孩子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其中既有深邃的教育理念,也有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思,更是对儿子的告诫;“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是曹邺表达想与子孙尽享天伦之乐的渴盼,更是对年轻人的忠告;“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曾国藩的十六字箴言,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哲理……古往今来,父亲们用不同方式,向孩子传递着人生智慧。
父亲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导师,他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缺点或不足,去发现孩子的优势或特长,教会他们如何在这世间挺直脊梁,堂堂正正做人。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自然能走得踏实、活得敞亮,把人生路走得明明白白。
编辑 乔可可 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