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荔枝不吐荔枝核
作者: 黎江毅“六一”儿童节到了。每每回忆起小时候吃荔枝不吐荔枝核的趣事,嘴角总会泛起一丝微笑,那是纯真年代无忧无虑生活的美好片段。
夏天,蝉鸣声声、阳光炽热,村里的老荔枝树上挂满了果实,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红彤彤、圆滚滚的,简直是夏日里最诱人的美味。我和几个小伙伴像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围着老荔枝树转圈圈,馋得直流口水。幸运的话,可以捡到一些落果,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颗,小心翼翼地剥开那层薄薄的红色外衣,露出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的果肉,一口咬下,甘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中爆发,那种满足感至今难以忘怀。
这个时候,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把荔枝核一起吃掉,肚子里会不会长出一棵荔枝树呢?这个想法让我既兴奋又紧张。于是,再吃荔枝,会囫囵吞枣一般把核一起吞下去,心里还暗暗得意,觉得自己好像在进行一项只有我能做到的挑战。不过,这个秘密很快就被小伙伴们发现了,他们也纷纷效仿,一个个都成了勇敢的尝试者。我们相视而笑,仿佛共同拥有了一个了不起的秘密计划。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幻想着肚子里真会长出一棵荔枝树,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荔枝,我可以随时随地摘来吃。想着想着,我甜甜地睡着了,梦里都是荔枝的味道。
当然,这样的行为很快就被大人们发现了。他们先是惊讶于我的“壮举”,随后便哭笑不得地提醒我,荔枝核虽然小,但硬邦邦的,吃下去可能会对肠胃造成伤害。家里的老人还给我讲了有关荔枝核的故事。荔枝核其实也是一味中药,相传古时候江湖郎中使用荔枝核治好了白居易的疝气,后来白居易将荔枝核能治疝气的方子告诉了当朝御医,因此,荔枝核被御医编入医书中。在北宋《本草衍义》、明代《本草纲目》和清代《本草备要》中,均有关于荔枝核治病的记载。既然是药,就不能随便乱吃,否则也会伤害身体。我当时听得似懂非懂,但看着大人们紧张又带着几分责怪的眼神,渐渐明白了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些不妥。从那以后,吃荔枝时,我便乖乖地吐出荔枝核。
改变不吃荔枝核的习惯后,我把荔枝核加工成了玩具。小时候家里穷,农家孩子的玩具多是自己动手做的,木头、竹子、稻秆都是做玩具的材料,荔枝核也一样能做玩具。将一颗颗发亮的棕色荔枝核一切两截,把一根牙签插入其中,就做成一个荔枝陀螺。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扭,小陀螺就飞速转动起来,很有意思。选荔枝核要用大的核,最好是黑叶、白糖罂品种的荔枝,有一定重量,转动才不轻飘;如果是桂味荔枝,核太小,转动不起来。
我还会做荔枝核水桶。用小刀将荔枝核蒂部的种脐削平,作为水桶的底部;将上部的左右两面分别切至核的一半位置,从荔枝核的中间位置横切断左右两边的外层,形成一个提梁;把提梁中间及下面的椭球体里面掏空,就做成一个水桶。我喜欢制作两个荔枝核水桶,用一根细树枝充当扁担,这样就可以“挑水”了。新鲜核不会太硬,很快就能切开,但是刀具锋利,要小心伤到手。
长大后,我开始尝试种植无核荔枝。无核荔枝不仅去除了让人烦恼的果核,而且果肉多汁甜美,吃起来无渣,个头也比普通荔枝更大,素有“荔枝界爱马仕”之称。不过,无核荔枝树很娇气,采摘难度大,普通的荔枝是一串一串采,无核荔枝则要一颗一颗采,很是费时费力。
这段吃荔枝的记忆,像一颗珍贵的珍珠,被我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底,成为我童年回忆中一抹难忘的色彩。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