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语心: 莲养水、水养鱼、鱼养鳖、鳖养人

作者: 王可心 柴语心

柴语心: 莲养水、水养鱼、鱼养鳖、鳖养人0

柴语心,湖南科技大学2022级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本科生。她带领团队打造“莲田金鳖”项目,努力创建莲鳖科研示范基地。凭借其科技化、生态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她结合生物知识和创新思维,养鳖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也因此荣获了省级大创赛金奖“竞赛专项奖学金”“创新创业先进个人”。

深冬的“莲田甲鱼”生态养殖池,水位下降,淤泥露出。柴语心穿着水衣,反复将木棍插进泥塘里,通过木棍和鳖背的撞击,来确定鳖的具体位置。

“在这里,终于抓到了!”

“我们的‘莲田金鳖’肉质鲜嫩、绿色有机。”柴语心自豪地说。

从选择“学农”,到真正“务农”养鳖,柴语心在湖南省湘潭市投身养鳖事业已两年。她扎根乡土,穿梭于莲田间,即便被调侃为“乡里鳖”(长沙方言,意为乡巴佬),也未曾有丝毫退缩。

莲田金鳖:扎根田间的科研者

大一时,柴语心由于出色的面试表现,获得去重庆参与“林麝野外资源调查”项目调研的机会。在海拔两千米的深山里,她看到一个村子仅有几位骨瘦如柴的老人,他们仅靠一两亩薄田养活自己。然而,翻过一座山,截然不同的景象映入眼帘,那里的村子人丁兴旺,充满烟火气。

这鲜明的对比,让柴语心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柴语心发现,一个好的带头人对于村落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可以带领着村民把地种好,把日子过好。

2022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她选择生物工程专业,就是希望用所学知识反哺农业,建设家乡。此次调研,更坚定了她的想法,她想做那个带头人,她心中对农业科研、乡村振兴的火种被点燃了。

柴语心的导师、湖南科技大学邓述东教授带着团队研究乡村振兴方案时,提出了“莲田共生”这一特色模式。这一模式的灵感源于邓教授对湘潭湘莲产业的长期观察:湘莲作为传统经济作物,因种植模式单一、病虫害频发导致效益连年下滑;而莲田共生不仅可以提高田地利用率,而且能够提高经济效益。邓教授认为,若能实现“一地双收”,既能盘活土地资源,又能为农户增收开辟新路径。

柴语心作为邓教授课题组的成员,参与了初期调研。她跟随团队走访了湘潭县等地的10余个村庄,发现许多莲田因连作障碍导致土壤板结,农户不得不抛荒转产。与此同时,甲鱼养殖户却因废水处理成本高昂而陷入困境。

一次田间讨论会上,邓教授抛出问题:“有没有可能让莲和鳖互相‘养活’,形成闭环?”柴语心立即联想到课堂上学过的生物共生理论,连夜查阅文献,发现江苏曾有“稻鳖共生”案例,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贵的现实依据。

“老师,这个莲鳖共养的项目我可以做!”在导师的指导下,柴语心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知识,不断试验“莲鳖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探索该模式的最优方案。

柴语心: 莲养水、水养鱼、鱼养鳖、鳖养人1

项目启动后,柴语心将实验室搬到田间。通过不断实验,最终发现莲鳖模式的抗逆性强,具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优势。“鳖的活动能有效抑制福寿螺繁殖,莲田里的底栖生物又为鳖提供了天然饵料,这是真正的互利共生!”邓教授在阶段性总结会上高度评价。

“我想把所见所学都用在农民身上,我想让他们越来越好”握着厚厚的观测记录,柴语心在采访中哽咽道。这份凝结着田间数据的报告,不仅为“莲田金鳖”模式提供了科学支撑,更让她坚定了创业助农的决心。项目结束后,柴语心扎根田间,带领村民致富的想法达到顶峰。

相较于传统的莲鳖独立喂养模式,“莲田金鳖”模式优势明显。湘莲的种植可为鳖提供阴凉的栖息环境,降低莲田的氨氮量,有利于鳖的生存繁衍;鳖在田地进行生命活动时,既可降低湘莲的病虫率,又可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还能为莲田提供天然有机肥,大大降低了湘莲种植成本和鳖养殖成本,可以达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收,支撑生态湿地碳汇综合示范,实现湘莲的产量质量双提升。

“富甲生莲”:一心助农的创业者

在一次次探索发现、一次次科研实验中,“富甲生莲”创业项目团队应运而生。作为毫无经验的初创者,柴语心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

起初,团队针对湘莲产业养殖模式简单、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初步提出了“莲+综合种养模式”。为了设计出莲田共生的最优方案,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实地考察、对比试验,最终选择了“莲鳖综合种养模式”。

模式虽好,但种莲养鳖可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柴语心第一次尝试抓鳖就被咬伤了手。夏天顶着烈日穿着密封的防水服湿热难耐,冬天栽进塘水里寒气刺骨

在湖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团队积极促进农户、公司、基地的合作,致力于推广生态莲鳖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优秀的示范案例。

在实地调研农户养鳖情况时,她发现,科研成果并不能直接被农户应用,很多农户甚至荒废良田,大片适合养鳖的田地被闲置。如何让老百姓直接看到养鳖的经济效益,让良田变废为宝,再一次成为柴语心需要思考的问题。

于是,柴语心在科研项目“莲田金鳖”的基础上,以“湘莲甲鱼”的混合种养模式为创业抓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讲解,吸引广大农户加入莲田养鳖农业生产。

柴语心: 莲养水、水养鱼、鱼养鳖、鳖养人2

团队起初推广生态莲鳖模式时,农户心存疑惑,态度保守,不愿轻易尝试。柴语心带着成员多次上门宣传讲解,但问题接踵而至——农产品是否会滞销?收入能否有保障?技术是否有支撑?一次次闭门羹,一次次白眼,让柴语心越挫越勇。

农户说不通,他们便转换思路,在邓述东教授的帮助下,她走进湘潭本土的养鳖企业,提出合作方案——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回收农产品加工出售。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30余户农民加入,建起了300余亩莲鳖科研示范基地,养鳖数量超过3000只,鳖的品质和口感也大幅提升,在柴语心团队带领下,平均每户增收约1.74万元。

“只有站在农户角度去思考、解决技术问题、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才能真正赢得信任。因此,我们更加坚定了与企业合作、推动生态种养模式落地生根的决心,相信这条路一定会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致富。”柴语心说道。

“如果我有100万,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将这个土到掉渣的故事越写越长。”2024年12月21日,柴语心在芒果TV《创业开放麦》节目上大声说出“玩鳖”的美好愿景。

2025年3月,柴语心完成了从科研者到创业者身份的转变。“莲养水、水养鱼、鱼养鳖、鳖养人。”这是柴语心养鳖创业的座右铭。

炊烟袅袅升起,阳光洒在荷叶上,鳖在荷叶下乘凉农户们在院子里聊着“今年莲鳖双丰收,好日子就在眼前”这是柴语心心中最美的画面。

责任编辑:朴添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