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昭昭”与“月之曀曀”
作者: 王厚明“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出自《晏子春秋》第二卷内篇《谏下第二》,意思是星星的明亮不如月亮的阴暗。这既道出了星星与月亮所代表的事物本质上的差异区隔,也揭示了人生价值追求过程中得与失、本与末的思想观念。
“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透露出的一个含义是,对人生和事物选择的重要性。是选择熠熠生辉而小追求的“星星”,还是选择阴晴圆缺但大追求的“月亮”?在这个充满选择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剧本中扮演着主角。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无论是选择一个职业、一个城市,还是一个生活伴侣,都在塑造着我们的未来。可以说,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决定,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如知名主持人杨澜所说:“决定你是什么的,不是你拥有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那么,至关重要的选择,又取决于什么呢?历史和事实印证,不同的格局决定不同的选择。格局,是一个人的眼界、胸怀和对事物的认知深度,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志向和追求。格局不同,结局亦不同。星辰大海的格局与一亩三分地的追求,自然有着天壤之别。格局狭隘,只能关注渺小;具有大格局的人,才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古语有云:“立大志者成中志,立中志者成小志,立小志者不得志。”一个人的眼界有多高,他的格局就有多大。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是他学习刻苦,立志要当宰相。一次,他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问道:“老先生,您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听到一个小孩子说要当宰相,很是不屑地说:“你小小年纪,口气不小啊!”范仲淹回答:“良相可以救世,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完颇为赞赏:“你有此心,真宰相也!”范仲淹后来不但当了宰相,还成为一代文人志士的精神坐标。
梦想不是眼前的苟且,而是星辰大海的壮阔;不是空中的楼阁,而是务求必成的坚定。选择要志向高远,起点要高,即便不成功,也赋予人足够的进步和机遇。相反,目光短浅,溺于小事,即使成功也意义有限。选择高远并非好高骛远,而是基于对自我能力的深刻认知和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对于有梦想的人而言,在面对“星星”和“月亮”的选择上,自然会选择“月亮”。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功利和浮躁越来越裹挟我们的认知,也越来越搅动和侵占人们朴素的心灵。现实短浅的追求可能会有眼前暂时的获取,高远志向、宏大追求必然遭遇更多的挑战和挫折。获悉他人短平快的成功时,不必艳羡也无须妒忌,更不可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这种缺乏深耕流于世俗的浮华,注定是一时的自我麻醉。
《菜根谭》里说道:“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意思是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越早盛开,会越早凋谢。庄子笔下的庖丁、承蜩者、捶钩者、为者、轮扁者等,之所以具有超越常人的技艺,是因为不受干扰、心无外物,千锤百炼、久久为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带领着团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经历190次失败、研究成果40多年未被国际认可的“月之曀曀”,终于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让无数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生命是一场持久战,一时的得与失在生命的长河里,可能根本不值一提。决定胜负的,往往不是一时的得失,而是日积月累的坚持。困囿于利诱,必然松懈理想、迷失本来;纠结于当下,只会狭隘格局、错失未来。跋涉的征途,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诱惑,学会低谷时隐忍蛰伏,顺达时藏锋蓄锐,不被暂时的喜怒哀乐所羁绊,只需关注星辰大海,日夜风雨兼程。那么,不羡“昭昭”,不畏“曀曀”,将会定义人生真实的精彩。
(编辑 兔咪/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