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立说忌心急

作者: 江舟

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任教,并担任过辅仁大学校长和京师图书馆馆长。陈垣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多年,桃李满天下,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历史专家。陈垣先生在培养学生时,非常注重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他尤其反对学生根基不深便过早发表论文或者著作。陈垣先生常对学生们说,一篇论文或专著,作完了不要忙着发表。好比刚蒸好的馒头,须要把热气放完了才能去吃,蒸得透不透、熟不熟,才能知道。陈垣先生还常教育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作品一定要给三类人看:一是水平高于自己的人,二是和自己平行的人,三是不如自己的人。因为这样做,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意见,以便修改。

黄侃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拜章太炎为师,受小学、经学教育,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教授。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一生勤于读书,留下的著作却很少。黄侃也非常反对学生急于著书立说。黄侃先生说,初学之病有四:一曰急于求解,一曰急于著书,一曰不能阙疑,一曰不能服善。因此黄侃曾说道:人五十之前不著书。黄侃生前,老师章太炎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黄侃终不为所动。后来黄侃因酒猝然离世,身后著作寥寥。章太炎在为黄侃所撰的墓志铭中写道:(黄)尤精治古韵,始从余问,后自为家法,然不肯轻著书。”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黄侃不仅要求自己不要急于著书,还告诫学生30岁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文章。学生殷孟伦回忆,黄侃常劝学生们“要打好基本功,不要骛外,要耐心于久坐下苦功”。殷孟伦还说:“先生并告诫我不要轻易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一则学力不充分,一则意见不成熟,徒然灾梨祸枣,遗人把柄,于己无益,于世有损。”

(编辑 斑比/图 雨田)

上一篇: 少言为贵
下一篇: 事难见人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