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语言教学策略

作者: 王冉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部经典话剧。剧本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京味语言的独特魅力。为了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感受剧本语言的魅力,笔者设计并实施“读"“演”“评”三类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从浅层次解读到深层次理解,完成对这篇经典戏剧的学习探究任务。

一、精读剧本语言,理解台词内涵

剧本的主体是台词,它的主要作用是推进剧情、刻画人物、表现主题。学生因为对戏剧文学接触和了解得少,所以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剧本台词的精妙,更难以揣摩剧中人物语言的深层含意。为此,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设计“快速通读,感知全文内容"“反复品读,把握矛盾冲突”“精细研读,理解剧本语言”三个学习任务。

围绕第一个学习任务,笔者设计了帮助学生探究剧本主要特点、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的三个学习任务单。学生在查找资料了解戏剧剧本背景的基础上,快速通读剧本,标注关键信息,对剧本形成初步认知。他们发现,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在文本中占比小,主要用来介绍出场人物,提示人物的表情、动作等;人物对话部分占据文本大部分篇幅,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归纳剧本内容的任务单后,笔者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第二个任务的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在反复品读中找出一到两组矛盾,并思考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有的小组通过反复读唐茂昌带着福子来店里要求打开钱柜拿钱的情节,得出唐茂昌和卢掌柜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有的小组通过反复读纨跨子弟克五到店敲诈并和罗大头、卢孟实发生冲突的情节,得出社会鱼龙混杂势力与掌柜经营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等。学生在反复读剧本的过程中基本把握了故事内容,熟悉了文本语言。围绕第三个学习任务“精细研读,理解剧本语言”,笔者要求学生读出台词中包含的态度、情感以及台词中蕴含的潜台词,通过研读经典台词,归纳人物形象特点。在学生研读的过程中,笔者结合剧本语言理解难点进行指导。如,掌柜卢孟实的台词大多很短,单凭几句话,学生对卢孟实形象的理解很难到位,这时就必须指导学生研读台词语言。具体来说,对“当伙计把鸭汤送到卢孟实手上,他呷了一口就说‘欠火’”句中的“欠火”,学生仅理解为火候不够,笔者进一步指导学生研读:仅凭一口就知道火候不够,说明卢孟实的烤鸭技术精湛。学生在研读中认识到业务精湛是掌柜经营之本,是福聚德生意兴旺的原因,形成对卢孟实高大形象的认知,也理解了唐家和卢孟实矛盾的根源。

通过分阶段、分层次设置读的方式和读的任务,笔者充分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从初步感知剧本故事到理解剧本矛盾冲突和剧中人物形象。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认识到好的剧本语言能讲清楚故事、体现戏剧冲突、表现人物内心。

二、精心演出剧本,设计舞台语言

精心演出文本,是指在理解剧本语言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演出对舞台语言进行设计,包括舞台说明要怎样结合实际改进、人物台词要怎样表演等。为完成本阶段任务,笔者通过指导导戏和指导演戏两个步骤展开教学。

指导导戏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导演的角度思考,对戏剧的整体构思和剧本语言如何转变成舞台语言进行设计。导演要熟悉剧本,能把戏说清楚。因此,笔者引导学生从创设阶段幕景、设计人物舞台语言方面说戏,并挑选优秀学生成立导演组。在说戏过程中,学生对剧本整体故事情节和人物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整个演出可以分为两幕,即卢孟实和唐茂昌、克五、罗大头冲突为一幕戏,卢孟实和唐茂盛冲突为一幕戏。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分为三幕。针对分歧,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读剧本,讨论每一幕戏如何发挥矛盾冲突的效果。学生讨论后逐步形成一致意见:唐茂昌、克五和卢孟实之间的矛盾浅,属于敲诈勒索类型;罗大头和卢孟实之间的矛盾属于店规执行、技术传承方面的矛盾,涉及福聚德的经营与发展,层次要深一些;唐茂盛和卢孟实之间的矛盾涉及福聚德的存亡,是最高层次的矛盾。由此,学生得出三幕演出构想。接着,根据学生对人物角色应表达的舞台语言构想,笔者安排学生选出优秀的说戏者组成导演组。说戏过程中,能用自己的舞台语言恰当表现角色性格特点的学生可以作为候选演员,形成演员组。

指导演戏,就是导演结合演出实际,指导演员改进舞台表现,并二次创作舞台语言。要想将人物演“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将静态的文本语言(台词)转化为生动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表演。这样做,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演员可以聚焦剧本语言,分析角色特点,演出时除生动说出台词外,还要创造性设计人物表情、动作、手势,达到生动演出的自的。如,当克五像狗皮膏药一样跟着罗大头,罗大头扮演者知道克五是想混点吃的,表演时表情里带着厌烦,并用鄙夷的眼神表达对克五的不屑;克五扮演者除了在遭到驱赶时表演出气急败坏的表情,还在用“闻香队的”一语来吓唬伙计时辅以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这种夸张的肢体动作表达愤懣之情,使之充斥舞台,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精心演出剧本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好的舞台表演不仅需要精准理解剧本语言,还需要通过精心设计将剧本语言转化为舞台语言并进一步创作,如此才能达到从“读语言”到“用语言"的目标。

三、精准赏评表演,把握鉴赏方法

精准赏评戏剧表演指能站在观众和演员的双重立场欣赏戏剧表演,感受经典台词魅力和特色人物形象的美感。为达到鉴赏评价目标,笔者设置剧本语言运用欣赏、京味语言点评两个活动。

“剧本语言运用欣赏”的核心是学生感知演员(学生)能否运用剧本语言表现人物个性特点,表演出京味语言的魅力。笔者为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各组学生找出剧本语言中的京味表达,如“没上戏园子”“柜上的”“老人儿了"“哟,我的萝卜丝饼”“瞅瞅鸭子,弄个鸭架桩也行"“随便串胡同"等。然后,同桌互相表演和欣赏,在此基础上互评。笔者选择表现好的一组上台表演,全班学生欣赏并记录感受。

“京味语言点评”是让学生在自己演出和欣赏别人的演出后,立足这些京味语言的妙处鉴赏演员演出时的语言表达效果,以此做出评价,并反思语言运用的提升空间。如在演出时,克五扮演者在与掌柜卢孟实对话时炫耀自己曾经的身份,台词表达准确,可是缺少了纳跨味。演出结束后,一名学生对克五扮演者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笔者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赏评。讨论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演出实际,指出作为清朝没落王爷后代的克五具有好吃懒做的特点,在表演时仅仅突出嬉皮笑脸的样子是不够的,他毕竟见过大世面,也懂得清朝贵族繁琐的礼仪规矩,“不用说你这儿了,就是王爷贝勒府,我也随便串胡同”一句北京方言儿化音重,表达尾音时必须使用儿化音来掩盖内心的失落,如此细致的表演才能让纳跨味更浓。在不断品咂语言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自我认知水平,学会了鉴赏方法,达到了精准演绎的目标。

(作者单位:黄冈市英山县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hbjx2025052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