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的“圆点”回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 吾康

在省改之星金课学这是一动中,有幸为学生上了一节读堂结束后与特级教师费蔚的一段对话,使我对如何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课堂接近尾声时,我发现时间有些不够用,便舍弃了原本设计的一个环节一一让学生预测故事结尾。我直接出示了故事结尾,让学生阅读。当时,我的想法是为了确保课程能够按时完成,给故事画上一个漂亮的“圆点”,而没有深入思考这样做背后的影响。

下课后,费老师问我:“为什么结尾不让学生继续预测?”这一问让我愣了一下。确实,在整堂课中,学生对预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非常渴望知道故事的结局,并且在得知真实结局时,有学生低声嘀咕:“和我预测的内容不一样。”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预测故事结尾这个环节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

“对故事结尾的预测是很有价值的。“费老师补充道,“预测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根据已有信息,结合个人经验的一种合理判断,它依赖并发展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是直接呈现故事结尾还是继续让学生预测故事结尾,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教学是给出现成的知识,还是点燃思维的火花?如果结尾让学生联系全文,合理预测,这势必会让他们经历富有意义的思维活动,这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学习,也是回到教育的原点。"

费老师的话让我恍然大悟。被我舍弃的结尾预测环节,看似无关紧要,却让学生少了一次真实的体验。预测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预测中不断修改,在修改中掌握信息,提升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完成既定的任务,追求顺畅、完整的教学流程,还应思考每一个环节背后的教育价值。走进教材,把握教材的定位,不仅仅是了解课本内容本身,更是要理解编者意图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回到故事的“圆点"是立足教师本位,坚守学生立场才是回到教育的“原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思维发展

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故事结尾,表面上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剥夺了学生发展思维的机会。学生在得知真实结局后,虽然表现出兴趣,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思维就无法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思维过程,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探究和表达,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深挖教学环节,彰显教育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教师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这些内涵,以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如果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预测故事结尾并加以引导,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基于已有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尊重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三、坚守儿童立场,回归教育“原点”

课堂教学为了追求故事的“圆点”,是直接给出结果,还是为了学生真实体验“原点"继续经历预测?这体现了不同的教学观,即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立场。教师应坚守学生立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回归教育"原点”。

教师应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发展,坚守学生立场,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旅程。(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