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红色文化之径 展少年鸿鹄之志
作者: 瞿佳蓓
2022年版课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一总目标的设立,有助于学生扎根于我国优秀历史、革命文化土壤,深化中华文化认同,生发爱国主义精神并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一代代开创者、先驱者的精神传承都是最好的教科书。从二年级开始,每一册教材都专门选取了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革命人物故事,与相应的语文要素汇编成整体单元,让红色革命文化走进每一个中国孩子的课堂。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年级是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发展阶段,教师巧妙运用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让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他们的思维发展大有助益。同时,在浸润了红色革命文化后,学生可以运用丰富的语言文字、音韵曲调及其他表达方式来展示对自己、对国家的自信,这也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题中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谈谈跨学科学习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的落实。
一、立足单元主题,规划跨学科学习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既选择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周恩来、梅兰芳等名人的传奇故事,又展示了古代名将奋战沙场的英勇事迹,也有学生非常陌生的延安精神。而对“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运用精练流畅的语言来串联信息,并能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是本单元唯一一篇精读的叙事类课文,学好这篇课文对学习后面两篇略读课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恩来总理作为我国开国元勋、著名的革命家,中年级学生相对熟悉,所以,教师用周恩来的学习故事作为学生了解历史、体会革命文化的切入口,有利于他们走近人物、读懂故事,进而有所体会并生发感想。但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与当下的学生毕竟还有很远的距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入历史背景。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少年周恩来的感同身受,可将道德与法治、艺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
二、统整学科知识,建构学习任务链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能“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任务主题和情境,设计阶梯式的任务链,使子任务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最终支撑总任务的完成。
(一)创设情境的任务驱动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那段岁月,教师需要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可在课堂教学之初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当时的课堂与我们现在课堂的异同,有效缩短时空距离。在学生有了初步思考之后,教师出示一段关于20世纪初中国教育历史的背景资料,鲜明的对比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所处时代的水深火热。在此基础上,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对这句誓言的理解便有了根基。在理解“崛起”一词的意思时,学生不能用通俗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教师可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进行理解。
师:初读这句誓言,你有疑问吗?
生:“崛起”是什么意思?
师:有同学能说说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背吧?借一个词过来
生:富强。
师:为中国的富强而读书,就让我们一起郑重地写下他的读书誓言。
四年级的学生借助每天在学校学习的价值观、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并且,学生迅速地代入十二三岁的周恩来视角,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也被激发,此时,教师便可创设“与周恩来共写读书志向"这一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逐步感受并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爱国精神
(二)指向要素的任务细化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对“主要人物 + 主要事件"这一学习图式的逐步建构和反复练习,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1.初读课文:用好阅读经验。
在创设了与少年周恩来同在课堂的情境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为了书写自己的读书志向,学生要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第一项学习任务由此产生。
任务一: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并标好小节号,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两遍(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分别说一说。
通过初读的任务,学生很容易地通过时间、地点的变化,找出了课文中的三件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运用了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来梳理文脉,这就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展现。本学习任务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顺利地进人了故事,也为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2.习得方法:逐个概括故事。
从低难度的阅读开始,学生会更愿意探索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师可顺着任务一的解决,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每件事的主要人物都是周恩来。由此,可以发布第二项学习任务。
任务二:紧扣要素,概括故事大意
(1)同学们与少年周恩来一起坐进了魏校长的教室。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说清楚。(提示:可以抓住事情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来说。)
(2)同桌两人比一比谁说得更简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2.pd原版全文
这一学习任务看似简单,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依然富有挑战。首先,文中的一些词语年代感较重,如“修身课"“明理”“光耀门楣"等。此时,跨学科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在帮助学生理解“光耀门楣”一词的意思时,教师可以出示古代房门建筑的相关图片,通过介绍传统建筑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不仅让学生感受同时代其他同学渴望为家族争光的心理,还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品位。其次,从课文描述的一件事情中如何筛选关键信息,如何将事情讲完整,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都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在学生概括第一个故事时,教师很容易发现他们对于人物的把握并不清晰,因此,要通过分辨重要人物对他们进行概括方法的有效指导。
生: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们各有各的回答,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
师:真不错,他把长长的课文读短了。你们听出来了吗?他说到了周恩来、魏校长,还有同学们。不过用一句话概括还可以变得再简洁一点,想一想哪个人物可以不必说。
生:同学可以不用说。
师:请你再来试一试。
生: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赞叹。
在获得了简单有效的指导后,学生对于概括故事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时,他们对于概括好下一个故事便更有信心了。而同桌之间的概括比拼不仅增加了生生互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处于一个和奉天东关模范学校一样的思想碰撞、讨论热烈的语文课堂,而且同桌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能体现他们对概括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三件事的概括,因为人物数量的不同,也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从每个重要人物出发,找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再用简练的语言来说明,都需要学生完整地思考。其中,“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关键地点写得通俗,没有体现出这些地方的特殊性,因此,要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其直观性能加深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具体体现。
师:那么,你能将主要人物——一个中国女人、周恩来和主要事件一被外国人和中国巡警欺凌,周恩来看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结合起来说吗?
生:周恩来亲眼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被自己国家的人欺辱,他才真的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概括得既完整又简洁。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如此欺凌,有苦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一幕,心里会作何感想?
生:在自己的国家里被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不帮助中国人,反而帮助外国人,这是什么道理?
师:围观的人和你们一样,他们想不想帮?
生:想。
师:敢不敢帮?
生:不敢。
师:帮不帮得了?
生:帮不了。
师:为什么呀?那是因为中华不振。此时的周恩来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点,教师相机引导他们抒发心中所想,就像真正在魏校长的课堂上与当时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般。真实的情境场域带来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学生能更熟悉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时便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沿着层层递进的任务链,在跨学科学习的辅助下,有效习得了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故事的方法。同时,青少年内心最纯真的理想与爱国热情也被浓浓的革命文化教育激发出来。
3.图式迁移:提升语用能力。
此时,学生对于“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已经经过了三轮反复训练。教师在总结方法之后,再次加强了这一学习方法在学生脑中的图式建构。此时,对于单一事件的概括也应进入到多个事件的概括。在图式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了提升。
任务三:回顾全文,总述立志始末
(1)想一想:课文中关于周恩来的三个小故事之间有联系吗?(见表1)

(2)说一说:尝试用上关联词,按顺序将整个课文的内容说清楚。
当学生的学习图式经过反复验证后,思维已更进一步。这一任务的设置将进一步循序渐进地支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能很快发现后两件事是第一件事的原因,此时,教师只要为他们提供“之所以…是因为…"这一关联词作为学习支架,学生就能准确、精练地概括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上,学生能将整篇课文的内容概括为: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又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凌,因此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这样的表述展现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说明任务链设计和跨学科学习的高效融合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提升素养的任务达成
在完成以语文要素为本、跨学科知识为辅的学习任务后,学生对原本陌生的红色精神有了新的理解。学生看到了那段革命岁月中中华不振的真实体现,在学习阅读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了语文要素的图式,并付诸实践,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学生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对少年周恩来感同身受,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少年浓烈的报国理想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产生。多项学习任务的达成也体现了跨学科学习对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
三、传播革命文化,书写新时代志向
跨学科学习并不只服务于对课文或个别语文知识的理解,而应该贯串学生学习的始终。因此,在习得了语文要素之后,学生对于少年周恩来的那种凌云壮志也应有自我的、新的认识。此时,教师引入一段波澜壮阔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再次回到魏校长的课堂上。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满腔的热情喷薄而出,高喊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振兴中华的理想便得到了传承。而在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110多年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学生又为何而读书呢?教师设计了“制作志向书签”的作业,旨在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现代青少年的思想与眼界。
这项作业不仅展现了学生在书法、绘画上的才能,更展现出伟大中国梦一步一步实现的今天学生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远大抱负。
在革命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中,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以学习任务链为抓手,融合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核心素养,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新时代的远大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革命文化会离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远,但其本身却是语文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育人内容。一线教师应重视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积极探索并组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呈现,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让革命文化真实地走进他们的内心,切实有效地培养新一代红色接班人。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