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苏志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践行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落实课程内容的要求,教师要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整合多学科的知识,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在跨学科视域下,教师可以依托单元习作教学的内容,探究“习作 + ”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将习作与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融合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跨学科视域下的"习作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0 “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以高年级的习作内容为核心,在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背景下,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基于语文习作的主题,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间界限,将习作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相融合,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强调实践和运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习作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落脚点就是在全面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他项目作为“习作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1 ”教学的理论支撑和形式表现。

二、跨学科视域下的“习作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2 课堂教学模式

习作是中高年级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中高年级说明性习作主题常常涉及跨学科内容,这些习作主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语文知识与能力、核心素养,还需要学生具备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需要参与生活观察与调查等。

1.真实情境:跨学科学习,激发表达欲望

习作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帮助学生搭建习作和真实生活之间的桥梁,教师要在跨学科视域下,根据习作教学的主题,引入丰富多样的多学科资源,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观察、认真思考,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和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交流、共同探讨、参与表达。

(1)在知识融合中创设真实情境。

基于中高年级的习作主题,教师需要明确单元习作要素,熟悉单元主题内容,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加强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重新组合与融通多学科知识,构建与习作主题相关的知识体系,以此创设真实情境,并引出主题探究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交流探讨。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教师可以将语文和科学、数学、劳动等学科融合,创设生动的情境: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常态,不会开车的人也能乘车出行;人们更倾向于自由办公形式;VR等技术更加成熟,带给人们更真实的体验。教师基于此提问:“如果让你基于此情境写作,你该怎样写?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形成结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探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进行点评,通过总结导人课程

(2)在思维碰撞中促进深入思考。

中高年级的习作中可以融入一些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以此提高习作的高度。教师可以创设主题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探寻学科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基于多学科知识,在深入思考与相互探讨中发表意见、进行评价、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人思考,有利于学生深入习作。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在关于“怎样泡酸菜"的主题情境中,因涉及到生物科学、劳动方面的知识与思维,学生需要基于科学思维,上网查阅酸菜发酵的原理,明确酵母菌等的作用,还要基于劳动思维,明确制作数量、所需材料、制作步骤等。学生通过实践思考以及实际体验,与同学进行深人探究等,能够进行思维碰撞,从更深、更广的视角进行表达,从而为绘制思维导图打好基础。教师要结合智慧教育平台,用动画演示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当完成基础任务后,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学习成果。如一名学生绘制的泡酸菜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这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观,体现了学生归纳整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教师倡导的突出学生主体、在“做中学"的理念相契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字表达打好基础。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3
图1泡酸菜思维导图

(3)在学法互动中构建学法支架。

基于跨学科融合的背景,教师应当明确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将语文学科的学法与其他学科的学法联系起来,在学法互动中构建学法支架。比如在"种子的旅行"主题情境中,在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植物的方法,能够通过看、闻、摸、听等方法观察植物;在美术学习中,学生学会了用种子创作贴画等;在劳动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播种的方法等。教师可以设计“种子的奇妙旅行"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基于多学科学习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探究式学习,完成这些探究任务:种子的传播;种子的萌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基于跨学科融合视角,根据探究的主题,呈现了学习成果。如一名学生基于多学科的学法绘制的种子的奇妙旅行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自学能力,与教师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契合,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3.pd原版全文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4
图2种子的奇妙旅行

2.过程融合:融情趣活动,支架引领方法

在习作教学中,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教师应当将习作教学任务分为多项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人阅读、积累语言、读写训练,让学生打好全面习作的基础,搭建习作支架,掌握习作方法,降低学生完成习作任务的难度。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要重视习作过程的跨学科融合,融入情趣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与各类习作相关的活动,在情趣活动中逐步获得习作的方法与技巧,学会欣赏课文和例文,积累各方面的语言素材,进行相关读写练习。

(1)在深人阅读中理解习作主题。

2022年版课标指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习作基础,教师可以先创设趣味活动,带领学生深人阅读课文和例文,让学生初步认识习作主题。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素为“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教师可以设计“探究说明方法"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与探讨,用图文或者表演等形式分组介绍探究成果。通过探究,学生明确了本单元例文都是说明文,包含列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见表1)。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5
表1探究说明方法

(2)在积累语言中打好习作基础。

在习作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与丰富的生活经验,要积极观察生活,参与生活实践,从线上线下获取习作素材,通过各种方式积累语言,在积累语言中打好习作的基础。基于这些要求,教师可布置生活体验、研学寻访、闯关竞赛等多项任务,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获得各类习作素材。如根据“推介一本书”的习作主题,教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积累丰富多样的好词好句,探讨一些经典的推介用语,经常向同学推介好书,经常写读后感等。教师还可以组织知识竞答、阅读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完善习作素材,对表现良好的学生或小组进行表扬,引导其他学生或小组向优秀者学习。

(3)在读写训练中提高习作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的各类情趣活动,学生已经掌握了习作的方法,准备了习作的资源,这一步就要进行读写训练。学生在转述资料和运用习作方法中出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拟写提纲和作文框架,加入关键词和语句,去掉其他内容,再根据习作支架进行习作训练。比如基于“我想对您说"的习作主题,教师先让学生初试身手,自主选择练习的主题,根据《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文章的描述方法与情感表达方式,学习经典文章、优秀文章的语言风格,试着描述印象深刻的故事,将其写清楚,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样的语言风格、真挚的情感进行表达,注重运用不同的修改手法,重视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体现孝亲敬老的观念。

3.评价提质:创评价量规,助推片段修改

基于学生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依据活动中完成的方案等学习成果,教师针对主要学习环节与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实施多元主体评价,以鼓励评价为主,肯定学生的发现与创作,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与提升,以此提高跨学科学习质量。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习作主题内容,根据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中的过程与结果,融入多项评价内容,让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最后实施总评,助推学生修改作文片段,完善作文内容。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教材先列举了不同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表格中的题目,或者自拟题目,介绍一种事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搜集各项资料后进行习作;要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流分享。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融合多项要素的评价量表,评价内容包括:选择教材中的题目或者自拟题目,表达一定的情感;写出事物的主要特点;选用各种恰当的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引入多种恰当素材;书写工整,语句通顺,错别字少。教师还要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给出针对性的修改建议。评价主体主要是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基于评价量表(见下页表2),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和修改中,然后抽查每个小组的习作成果,根据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帮助学生修改难点和易错点。如有的学生基于“怎样泡酸菜”的习作题目,在写酸菜的制作方法时写道“放入适量的盐,盖上盖子,加入水密封”。这些描写虽然简洁,但是存在一些不足,如“适量”应该精确到具体数量,“加入水密封"的交代不够清晰,需要详细描写。教师通过这样指导,助推片段修改。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习作+”课堂教学模式探究6
表2“介绍一种事物"主题习作评价量表

4.思维碰撞:汇学科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在习作教学中构建“习作 + ”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根据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完成习作教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延伸拓展、升华主题,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习作 + ”的目标。不同学科的思维存在明显差异,语文学科思维主要是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教师应当融会贯通学科思维,发挥不同学科思维的力量,在语文与多学科融合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主题,教师将其与科学等学科融合,在习作中对学生渗透科学知识,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科学精神,形成为祖国科技事业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报效祖国的思想意识。在写读后感的习作主题中,教师指导学生懂得写读后感的基本格式,并渗透语言表达、主体结构、情感抒发等,让学生在探究知识与表达中,逐步提高核心素养。

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行行行色的人”的习作主题中,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人物塑造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具体事件等表现人物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写人记事能力。在习作表达中,教师指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整合各类素材,进行正确与规范表达,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等核心素养。

跨学科视域下的“习作 + ”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学生习作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进阶。但前行之路漫长,在后续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度剖析学科知识体系,精准定位与习作契合处,巧妙融合多元学科元素,全方位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与思维广度。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会展南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