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作者: 雷惠敏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那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呢?
一、关注新词新句,引导积累语言
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指明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路径。教材每一篇课文中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新词新句,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关注这些新词新句,引导学生鉴赏、积累、体悟作者用词的精准,对这些词句进行梳理,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呢?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以前没有读过或者见过的词句都属于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的句子,课后练习三中“教室里、操场上、花坛边、图书室里、教学楼前、大树下"这些表示地点与方位的词语,积累梳理这些词句可以让学生在表达事物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楚。《花的学校》一文中“…走过荒野…吹着风笛……"“…互相碰触着……拍着大手…”,这些句子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新奇的,也就属于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句子。教学这些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喜欢这些词句,这些词语和句子的表达形式与以前见过的词句有什么不一样,把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下来。教师这样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随文梳理、积累新鲜词句的习惯,这样可以为学生在运用表达的时候提供丰富的资源储备,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二、关注精彩片段,引导迁移仿写
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或者段落。教学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精彩段落的表达范式,引导学生感受表达的好处,鼓励学生迁移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的第2自然段是以“总分”的结构构成,并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形式写出了秋天的美。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说说课文在表达上的规律是什么,然后按照“秋天的雨把 送给了像 _"的句式进行仿写。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你看,它把红色给了石榴,红红的石榴像一个个红灯笼,咧着嘴笑啊笑啊,露出了红红的牙齿;它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一串串珍珠;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摘呢!牵牛花的颜色就更多了”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就文本精彩处反复读,领悟文本语言表达的秘妙,让学生读写结合,学会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
三、联结学生生活,激活表达需要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时,如果与学生生活脱节,单纯进行语言运用训练,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意图表达出来。教师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激活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迫切表达的需要,使学生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真实具体,引起别人的共鸣。
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的课后小练笔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为什么“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再让学生把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写一写。联系上下文阅读,学生可以明白“我”鼻子一酸的原因是什么,但对于没有真正感受过鼻子一酸经历的学生来说还是很难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的内容很难引起别人的共鸣。基于此,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到委屈或者感动的时候,那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当你得到爸爸妈妈的劝慰或者鼓励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鼻子一酸的感觉?请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写出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可以勾起学生对生活中相似情景的回忆,进而使学生的表达更加触动人们的心灵
在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真正打开学生语言的闸门,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生活关联中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
四、创设交际语境,有效沟通表达
语言的功能不只是陈述事实,还有着命令、祈求、渴望等多种交际功能。教师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对文本或者语言文字表面的模仿上,还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学会表达。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交际情境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故事”。简要复述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后只是问"谁能把课文简要复述一下?”这样的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简要复述的兴趣。基于此,结合课文内容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交际语境:“最近,魏王要到邺县这个地方视察工作,考察各地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并对他们做出考核,假如你是西门豹,听说魏王要来视察的消息以后,你会怎样把自己到邺县工作以来的情况汇报给魏王呢?”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西门豹和魏王,一个进行汇报,一个认真倾听。“西门豹"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要想一想自己想要重点汇报的工作是什么,哪些内容需要详细汇报,哪些内容需要简单汇报,作为“魏王”可以就“西门豹"的汇报情况或询问,或倾听。学生在这样接近真实的交际情境中简要复述就变得更容易了。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所学内容特点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受语言的交际功能,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与吸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经历语言的运用过程,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迁移模仿中学会表达,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交际情境中运用学到的语言经验与人进行沟通与交流,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身的语言经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中心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