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中对学生文学意象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 陈钢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根据客观事物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寄托着浓郁的情感和审美元素,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2022年版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意象,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融·情"中理解文学意象
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并主动去理解、把握这些意象的文化精髓,是助力学生积累丰富意象、形成民族文化个性认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赠刘景文》一诗中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科学课上学到的关于菊花生长及耐寒的特点,借助日常劳动生活经验和具体图片,在多学科知识融合中,对比感受菊花的坚强品质,而后链接南宋诗人郑思肖《寒菊》一诗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进一步强化这种认知。
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菊花"最初隐逸、高洁、脱俗的意象,如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让学生把握“菊花"意象指向高洁、脱俗层面的含义,知晓其不同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二、“融·趣”中关联文学意象
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意象,往往会随着作者主观的情感变化生成更丰富的内涵。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白鹭》一文很好地契合了“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与白鹭相关的绘画、图案入手,让学生与白鹭的传统文化意象来个亲密接触。因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人们借用“鹭”与“路”的谐音,“莲”与“连”的谐音,以白鹭、莲花寓意“一路连科”;白鹭与芙蓉花组合,寓意“一路荣华”;白鹭与牡丹组合,寓意“一路富贵”;两只白鹭加一朵青莲花,寓意“路路清廉”…在明清两代,七品文官的官服补子纹样中也有白鹭图案。看着这些精美的图案,学生对白鹭的文化意义就有了直观、感性的认知,从而能更清晰地去理解这些意象。
以“白鹭”为写作对象的诗文,除了我们熟悉的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外,还有李白的“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白居易的“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囀黄”,杨慎的“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等。如此种种,白鹭已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寄托人们美好情感的文化意象。
在《白鹭》一文中,郭沫若先生也将“白鹭"的传统文化因子融入定格的画面中,如在写白鹭的外形时,以雪白的蓑毛和恰到好处的身段,来盛赞白鹭的素雅之美;以静立清水、独立树头、黄昏低飞等画面传递白鹭的悠然脱俗之美。“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而它却很悠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是一首很优美的歌"“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些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更是让文字不断漾起层层情感。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读代讲,以述促赏,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中感受语言的节奏之美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并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借物抒情。任务一:发现外形之美。郭沫若为什么独爱白鹭?请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任务二:体会画面之美。课文描写了关于白鹭的哪些画面?请你给每幅画取一个名字,比一比谁取的名字更有画面感,也更有诗意。任务三:传递情感之美。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任务四:感知白鹭文化。阅读推荐材料中关于白鹭寓意的介绍,以及著名诗人写白鹭的诗句,说说白鹭在中华文化中的意象特点。
如此,学生在欣赏、评价、思考与体验中,发展语用能力,丰富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也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融·用”中传承文学意象
在学生理解并积累到一些文学意象后,他们的语感会随之发展,也会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文学意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就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甚至做到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如,在学生阅读、理解了菊花意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菊花台》;学习了《枫桥夜泊》后,联系《涛声依旧》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电影《长安三万里》,寻找其中涉及的多个意象。这样,学生在学习、模仿、迁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了民族文化自信。
在运用意象进行创造性表达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好表达思路,酝酿好所要寄托的情感,然后有条不紊地进行表述。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落花生》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从“竹子、梅花、蜜蜂、路灯"这四个事物中选择一个,试着写一写生活中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这四个意象指向了和"落花生"趋向一致的意象表达。借鉴《落花生》一文的写法,学生大都从生活中这些事物的存在表现入手,从它们的特点引出做人的道理,再联系生活中的人,进一步赞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在描述的同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熏陶、洗礼和升华。但是,这样的表达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无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会将学生带入模式化的写作之中。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后练习中“写一段话”的要求删繁就简,让学生运用约定俗成的意象轻松地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将自己选择的事物画下来,体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根据自己的配画去组织文字,刻画意象。这样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学生画了路灯下交警冷静指挥交通的画面,配文为:“天渐渐暗了,路边高大而瘦长的灯杆上,一只只灯泡不约而同地亮起,汇成了一条闪亮的灯光流。我的眼前立刻一片光明,迈开的步子幅度大了很多,也轻快了很多。‘夜晚,有了路灯的陪伴,真好!'姐姐突然有感而发。妈妈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这些路灯不求回报,只为给忙碌了一天的人照亮回家的路。所以,我们也要学习路灯精神,默默无闻,为他人着想,给人光明和快乐。‘我立刻指着不远处对妈妈说:‘您看,前面交叉路口站着的交警叔叔,他的身姿就像路灯一样挺拔,他们用手势和哨声指挥行人和车辆,让整条路井然有序,他们不就像路灯一样,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么?…""如此,形成了清晰的表达思路,意象的塑造和表达自然水到渠成。
意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物象,是人们经过总结、升华创造出来的独特审美之象。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让他们准确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真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海门区王浩小学)
责任编辑 唐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yyd20250408.pd原版全文